通感的古诗句子【100句简单文案】

一、常见的通感的诗句

1、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2、意象是诗的构成要素之意象的独创性与其组合多样化是写诗成功的重要秘密。

3、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4、(CharlesBudd,译)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又叫玩了一会儿春天,比喻而当梦与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红杏枝头春意闹.“闹”西园渐绿相思意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王安石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翁显良.19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8、⑥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193页。

9、1封狼居胥建功立业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张脉峰诗词选》精选作者近年创作的数百首诗词作品,附录收入师友吴开晋、赵卡、刘辉、冯楚、轩扬、张富英、尽心等部分评论文章。所收作品格调高雅,风格凝练,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大部分为公开发表。作为一部个人诗选,汇集了作者多年的创作成果,不仅可从中了解其创作历程、创作风格,还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吟坛今昔,洞察诗词界二十多年来的概况及变化,是当代诗坛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12、前三行构成的意象与后两行构成的意象是审美形态截然不同的意象,前者美而后者丑。诗中,将这两个意象极为自然地叠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象,也即由于“我一眨眼”而红花变成了一片血腥的新的意象,从而表达了那个在错误的年代里产生的错误,正如诗人所言“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13、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

14、通感的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果

15、(诗词学堂)绝句作法:比对法

16、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17、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彷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江湖长翁文集》卷一八《都下春日》)“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字,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18、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19、被爱情烤红的诗歌,爱情是主要的,诗歌是从属的。诗歌是诗人手里的鞭子,是甩响诗人情感并帮助诗人完成抒情的一种形式。或者说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恰好方式。内容高于形式,必定要凸现创作主体的艺术形象,主人公的情感波浪,为了爱情赴汤蹈火的气势和姿态就成为这些诗歌中的醒目特证,并像一颗颗巨大的炸弹,连同诗人的形象一起崩上九霄,在读者心里留下弹片和碎片。如前面引用的这首诗,几乎无法将它拆解,因为它是连贯的河流,也只有完整,我们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流向和流速。反复的吟咏中,我们读者自己不自不觉中燃烧起来,终被诗歌的情境所覆没,并发出:“太狠了,真是个疯子!”

20、刘明.论汪曾祺文化意识的民间性.山东大学学报,2000,

二、通感的古诗句子

1、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就是说,触觉和视觉是河水不犯井水的。

3、夸张的三种类型: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4、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5、逻辑思维所避忌的推移法,恰是形象思维惯用的手段①。李颀《听董大弹胡笳》:“空山百鸟散还合,浮云阴且晴”,也是“心想形状如此”;“鸟散还合”正像马融《长笛赋》所谓“鸿引复回”。《乐记》:“上如抗,下如坠”,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6、1六月飞霜指冤案

7、一起来看看,在诗词中,树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吧!

8、《张脉峰诗词选》16开本,定价80元。邮购优惠价:一册60元,两册100元。凡邮购每册另附赠一册由《诗词之友》新编印的《一起学诗:绝句三天入门》(大众诗学分享版①),多购多赠。

9、钱钟书在《通感》中翻译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对通感的精妙描写:“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如“感知香奈儿”香水展所展示的通感世界那般,“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而文学与艺术的感知力是打开那个世界的一把关键的钥匙。

10、寒露时节,沪上台风骤雨,与诗友聚于浦东。逸明、马力、了凡在座。

1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2、例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13、当代诗人作品中,这种声形交互使用的情形亦有之,如熊东遨老师的这首五律《鹤》:

14、下面就给大家一一讲解。

15、译文2:Drunk!withwine,andwiththesweetnessofaspringlongpast—itstilllingersintheoldrobe.

16、顾影更凄凉,浊泪双行。心酸能有几多长?好梦应归归不得,怎不思量。

1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8、这里香气带有颜色,由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是为嗅通于形的通感手法。

19、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20、意象的叠加式组合,是指将两个意象极为自然地叠合在一起,由此产生出一个新的意象,此新的意象之新意也蕴藏于两个意象之间。请看当代诗人顾城《眨眼》中的几行诗:

三、使用通感的古诗

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刻画女子,有人这样写:“这女子的长相十分甜美”。

3、以视觉作为目的域的通感表达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7、①《老残游记》第二回还提到一个“湖南口音”的“少年人”赞叹王小玉说书,“旁边人”听了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那个湖南人是武陵王以慜,他的《檗坞诗存》卷七《济城篇》就叙述王小玉鼓书的事,但并无“听声类形”的描摹。

8、(7)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9、诚然,沙爽的散文叙述很少呐喊,很少吁求,语义主题和情感重心所开创的艺术规格也并非平铺直叙。沙爽按照人性的惯常方式架设生命曲线,精神高蹈,灵魂演绎,言不散,意不散,形不散,神不散。这就是沙爽,这就是沙爽散文的个人化风格。

10、刘庆霖老师的这首七律《代盲人作》多处使用通感,已经把通感手法发挥到了:

11、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2、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3、(情感是诗之胚,与生活擦了下肩,燃起诗火)

14、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15、再回到触景生情上来,触景生情就是即时即地即诗,人与物与事的千差万别,诗歌就会千变万化,至少是题材上不重复。这就是避免了雷同。当下诗歌的千人一面,或者一人千诗都一样的根源,就是互相复制,从别人的文本中获取灵感。诗歌忌俗更忌熟,只有把真景物作为诗歌的源泉,诗歌才能走出似曾相识的怪圈,才能部分地限制抄袭。

16、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立首功。

17、姑苏听曲月如钩,桃坞春深小巷幽。

18、杨《诚斋集》卷三《又和二绝句》:“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卷一七《过单竹洋径》:“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王灼《虞美人》:“枝头便觉层层好,信是花相恼。?船一醉百分空,拚了如今醉倒闹香中。”(《全宋词》一〇三四页;参看《全金诗》卷二七庞铸《花下》:“若为常作庄周梦,飞向幽芳闹处栖”)吴潜《满江红》:“数本菊,香能劲;数朵桂,香尤胜。”(《全宋词》二七二六页)方岳《烛影摇红·立春日柬高内翰》:“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全宋词》二八四八页)

19、对偶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指上句和下句的字数词语相对应,使得古诗结构完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20、带给你不一样的诗意人生

四、运用通感的诗句

1、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通感修辞;修辞认知;概念隐喻

2、轻柔如双簧管,鲜翠如草场;

3、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分析:在本诗中诗人描述了一番良辰美景,但是自己心中却有难以排解的痛苦,即使有良辰美景却依然解决不了诗人的哀情。

5、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如何理解意象内涵呢?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论著《诗论》中有一段关于意象的描绘或许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7、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8、树挂一痕旧雪,叶藏几许新红。枯灯老酒对穷风,醉到她来入梦。

9、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10、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11、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1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3、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受戒》

14、这里,巧妙地创造了描写式意象,形象地再现了山坞的美:花的世界,夜的宁静,还有那令人陶醉的“它的梦”(“月色”与“梨花”)。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当然,描写式意象在一首诗中运用得多,也就变成意象组合了。

15、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6、宋朝||羊群是放牧在山谷的小调

17、移情是指为了突出棉种强烈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修辞方法,能更好的表达人的感情。如:“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又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18、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幽冥钟》

19、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20、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同‘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

五、关于通感的诗

1、(诗词学堂)诗词技法36种

2、诗心渐暖飞窗外,灵感微麻颤笔端。

3、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说中这些优美的语句运用通感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或感觉化为具体,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运用通感可以突破人的思维定式,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各感官之间打破界限,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充满意象。

4、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5、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在古诗的写作中,诗人为了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

7、夹道冬青着雪肥,一窗旧景久相违。

8、此绝写的是作者听曲的感受,转结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诗人将属于听觉的“新声”转化为流动的江水,以声类形,具体形象,从而突出了昆腔的源远流长之影响。

9、此诗由四个比喻式的意象“它,是枪!”“它,是粮!”“它,是火!”和“它,是光!”组成博喻式意象,将信仰在“敌人”“饥饿”“严寒”和“黑暗”面前的作用状写得如此形象生动,令人读后深受鼓舞。应该说,博喻式意象不属于单一意象,而属于意象组合。

10、1)个人专辑投稿: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一次投稿不超过20首/副(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次投稿不超过3篇;新诗,一次投稿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投稿后32天内未刊发,可改投他处。

11、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12、(8)新愁一寸,旧愁千缕。杜鹃叫断空山苦。

13、(3)车驰马逐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14、梦中眷恋江南雨,别后蹉跎海上秋。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7、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18、以乐景衬哀情是指诗人在写作中明明是比较凄惨悲哀的情感,却偏偏用比较欢乐的场景来描述,更加衬托诗人的哀情,果更加、强烈。

19、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20、1西楼属泛指,是象征性概念。“高”是其特点,常表悠悠的愁绪。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通感的古诗句子【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