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六艺精辟127条

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1、四书五经分别是啥?

(1)、《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你只有开始了 / 才会很厉害        

(3)、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4)、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5)、《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6)、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7)、《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8)、《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9)、《孟子》是四书中篇幅大的部头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10)、⑤《春秋》:鲁国编年史,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修订。对其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1)、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

(12)、现如今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有人认为是周公旦所作,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是孔子编著;《礼记》西汉礼学家戴胜解释《仪礼》的作品,却因为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影响逐渐超越其它礼书。 

(13)、《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14)、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15)、《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孟子有“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担当精神,这些都是很积极很健康,值得发扬光大的。

(16)、《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17)、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8)、解析:答案分别以4和3为开头,根据题意,大熊猫不爱进食才是整个事件的起因,故排除B、D两项;大熊猫不爱进食之后一定紧接着调查其原因,故1紧接着在4后面。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19)、《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20)、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殿前三路166号,公交车131路、432路在高殿派出所站下车

2、四书五经六艺

(1)、《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暠《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4)、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5)、(单选题)“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6)、《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7)、《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8)、《诗经》。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早的诗歌总集。相传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一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余首诗歌,被后世称为《诗三百》,孔子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10)、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11)、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12)、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称殷墟甲骨文。

(13)、后引导儒生进入高级义理思考——格物致知,追求大道(《中庸》)。

(14)、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5)、“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16)、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7)、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8)、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19)、《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该书是古代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20)、多读些国学经典,汲取古圣贤的智慧,会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困惑。

3、四书五经简介

(1)、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2)、四书的编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朱熹,在他手中,儒学这间哲学土屋终于开始搞装修,然后可以堂堂正正地住人了。从此,四书成为官书,成为中国文人必读之书。

(3)、解析:“认同”有三层含义:认为一致、相同;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或归属感;赞同。创新性人才对既成的事实具有批判精神应该是不“认同”。“拘泥”:固执,不知道变通。此处强调的是求异思维,善于创新,含有此意思的是“不拘泥”。因此,本题选A。

(4)、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这批汉简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其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戌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功谱和私人信件等。

(6)、《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

(7)、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8)、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9)、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10)、《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1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12)、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13)、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重要的资料。

(14)、中国人一年吃掉4万亿元,却吃出一身病!别再做这些事自残!

(15)、《易经》也叫做《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它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16)、从成书的过程说,是五经在前,四书在后,“四书”这个名词的形成更晚至宋朝。而就中国先前学童的学习安排来说,则总是先读四书,再读五经,行有余力再读其他经典。现在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大可能专门来读四书五经,但对此仍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些必备的常识。

(17)、从南宋朱熹对这四本书的作注排序,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儒家在宋朝发展为理学的思想脉络。

(18)、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广。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9)、《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大成,并非中国诗歌的起源。

(20)、《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4、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1)、《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2)、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

(3)、②《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5)、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7)、五经本为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但其中《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8)、《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9)、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10)、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11)、以上九本书就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五经成于汉代,四书辨于朱熹。

(12)、《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14)、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15)、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6)、(单选题)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既成的事实,不()于固定的想法,具有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在空格处选填恰当的字是:

(17)、《孟子》是记录孟子和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孔子学说 的主要继承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儒家也把两人的学说称为孔孟学说,他本人也被称之为“亚圣”,可见孟子在儒家的重要地位举足轻重。

(18)、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19)、《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0)、《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5、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

(1)、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2)、《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3)、( 单选题 )为了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许多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在学校里从来都是以学习成绩论优劣。你要么成绩好,要么成绩差。在老师的眼里,你要么是好学生,要么是差学生。由于所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好学生,所以每个学习差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差学生。”为使家长的论证成立,以下假设必须成立的一项是:

(4)、那么提出“四书五经”说法的南宋朱熹,应该也是指《礼记》。

(5)、这个不必多说,是个中国人就知道。我们讲个常识性的误解,《诗经》被称作“诗三百”,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诗歌的起源,其实《诗经》中的诗歌已经是完全成熟的诗歌形态,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还是精神意境,都不是诗歌初的那种原始状态。我们现在觉得它古朴,只是相对魏晋浮华而言。

(6)、《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四书中篇幅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它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7)、《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9)、《周易》也称作是《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古文化典籍中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来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

(10)、A.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指标

(11)、D.在老师眼里,好学生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12)、《尚书》在战国时期称之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其主要内容为君王任命官员和赏赐诸侯是发布的政令。《礼记》是战国年间到秦汉时期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3)、当然在那些反感儒学,以发现朱熹黑点为乐的人心中,正是这几本书“祸害”了中国好多年。

(14)、解析:文段的中心围绕着“好心态”展开,整个文段在说明好心态的重要性。“苦难”、“名利”、“千年文明”都说明,环境易变,但心态却在人自己手中,所以言下之意便是环境很难改变,但心态可以调整。故正确答案选D。文段中并没有强调人与人的差异,也没有强调人生,“心态决定人生”范围扩大,故A错误。文中没有定义所谓的成功,所以B也错误。文中没有拿心态和智慧作比较,所以C也不对。

(15)、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16)、《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17)、这些书都是经过孔子编著,所以在汉代儒学兴起,随着孔子成圣,这些书也就成为经书。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这几本书的儒家圣典地位就确认了。

(18)、《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19)、《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他的政治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20)、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1)、②《尚书》:中国早的历史文献汇编,相传为孔子编订

(2)、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3)、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中庸也是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竟。

(4)、《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6)、《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7)、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8)、《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9)、《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0)、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11)、孔子讲“克己复礼”,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爱之道”代表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这样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

(12)、《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13)、另有说法:上海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在CCTV某档节目里做过解读三字经的讲座,他对此的解释是五本经书中的《礼》应该是《周礼》和《礼记》两本,所以一共是“六经”,但《周礼》失传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14)、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5)、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16)、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7)、C.在老师眼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

(18)、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19)、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

(1)、这部经以礼乐为核心,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修身做人的原则等等,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美学、哲学、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深厚,内容丰富。

(2)、《尚书》。这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官方史书,“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记载和追述上古历史事件的汇编。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4)、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

(5)、政治原因。春秋战国之前,国家的统治主要靠礼来制约人们的言行。周朝是典型的例子,八百年基业成就了中国朝代之,周朝以后礼乐崩,以后的朝代证明靠礼已经没法稳定政权,到汉朝时罢除百家,独尊儒学,儒学成了正统之学,宋明理学更加推向了。更主要的是科考制度要求“四书五经”是必考科目,所以文人不学也得学。

(6)、《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7)、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四书五经六艺精辟1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