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意义和象征精辟85条

清明节的意义价值

1、清明节的意义?

(1)、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复端午,端者,初也。”每月都有初二十五三人带五的曰子,初五是开头的一千故叫端五。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视为大节。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午同音,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

(2)、清明节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4)、在上巳日进行的祭祀和民俗活动,用香草熏除身上的秽气,用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接春天的到来,人和自然一样迎来新生命,进入新的成长季节。

(5)、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6)、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7)、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8)、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开封市中心街景)

(9)、从清明节的起源来和发展来看,扫墓踏青、上坟插柳是清明节的主要民俗和主要活动,对祖先的祭拜是清明节重要的文化内涵。

(10)、 清明节日益临近,文明祭祀、扫墓祭祖,成为千百年来国人传统行为和不变的人文情怀。事实如此,中国素为礼仪道德之邦,作为民俗与道德的载体,清明节是不仅是寄托哀思、怀念先人的日子,更是弘扬传统美德、敬重传统文化的节点。由此,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孝与敬的意义更凸显非凡:孝,文明祭祀;敬,敬重文化;以传统文化滋养文明祭祀行为,用文明祭祀弘扬传统文化,孝与敬才是清明的价值原点。

(11)、唐代诗人卢象有一首《咏寒食》后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写的就是传说中寒食节起源的故事。

(12)、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3)、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清明节手抄报模板,希望能够拓宽孩子的创作思路,给孩子提供设计灵感。

(14)、1451 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孕妇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16)、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17)、1921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8)、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为了纪念祖先、缅怀亲人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代表现代与先辈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

(19)、后来重耳在秦国的援助下回国继位,在他继位后封赏群臣,却没有给介子推任何的封赏和职位,介子推也不想卷入官场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离开了朝廷,隐居到绵山了。

(20)、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2、清明节的意义和象征

(1)、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2)、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3)、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4)、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5)、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6)、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7)、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8)、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9)、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10)、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11)、清明起源于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12)、清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13)、清明节与寒食节——每年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我国又一个传统节日。

(14)、清明时节,春和景明,大地绿遍,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大气中的“长寿素”——阴离子较多,是调整人体代谢的天然“药物”,更是调节精神紧张的理想“解毒剂”。

(15)、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

(16)、人类不是只能在生死面前脆弱哭泣,在无常来临时惊慌失措,而是可以把握生死、超越生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涅槃之乐!

(17)、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郊野春游,做些轻微活动,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筋腱的活力,灵活百骇,使气血运转,冠状动脉血循环得到改良,是强心佳法。

(18)、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20)、“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 子道 》)。显见,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他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会不断增强,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安定和谐。

3、清明节的意义何在

(1)、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的朋友,清明节当天尽量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2)、同让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与他们倾诉内心的快乐忧愁,忆往昔的幸福回忆,不要有心理负担和愧疚。愿我们的勃勃生机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航帆,逝者已逝,当珍眼前。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过于渺小,任何浩大的历史都是被处于基层的小齿轮所推动,将先祖们的优良品格继续发展下去,这便是我们缅怀先人的好方式。

(3)、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的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或者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们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可能还有枯枝落叶,稍有不慎易引起火灾。教师可建议家长在祭扫时,对孩子进行防火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和防火的小知识。)

(4)、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5)、清明期间,不妨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走一走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受魅力十足的春天。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因此,可以带着孩子欣赏春天的五彩缤纷,在大自然中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鸟鸣虫叫声,在小溪边玩沙玩水、在花丛中追逐跑跳……

(6)、清明节,有的地方称寒食节,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足两个不同的节日。零食节应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是前两天)。由于时间相近,人们就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成一个节日了。

(7)、 过清明要把孝与敬融为一体。孝者为私,个人文明祭祀、扫墓祭祖,用美德教化于后人,教化于身边人,去引导全社会人见贤思齐、明德惟馨,共同学习领悟、躬身践行仁心的崇高孝道美德,让孝道薪火相传;敬者为公,敬畏民俗、敬重文化、敬仰美德,通过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提倡以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从民俗中树立文化自信,正是今天过好清明节日全新时代内涵所在。

(8)、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

(9)、清明时节,春和景明,大地绿遍,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大气中的“长寿素”——阴离子较多,是调整人体代谢的天然“药物”,更是调节精神紧张的理想“解毒剂”。

(10)、民间传说,纪念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投江自沉。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叫做“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

(11)、安全是健康、快乐、幸福的前提,希望家园携手,帮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长见闻知识、开展生命体验的同时,还能利用这一机会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能力。Age06衷心祝愿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充实的清明小长假。

(12)、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13)、“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古已有之,趁着好时节,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一起种植、照料小花小草,将对生命的爱“种”进他们心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的伟大、了解生命的意义。

(14)、◀ 第1期:21世纪孩子都在看的佳动画电影

(15)、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初的信仰,即“灵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为了得到与自己有血缘亲族关系的祖辈的护佑和荫庇,古人常常以宰杀牲畜作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亡灵”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把向“亡灵”行礼的社会礼仪行为称为“祭祀”。祭祀属于“吉礼”,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首。《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16)、“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幼儿年龄小不知道清明节,有些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具体的日期和由来,他们对清明节可能感到很好奇。教师可建议家长借助清明节的契机,与孩子好好聊聊关于清明的由来。但是幼儿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需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17)、儒家对鬼神不进行过多的讨论,保有存疑的态度。其认为人如能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延续。这是生物性质的延续,这就是儒家的“永生”之说。如果在我这里没留下后代,祖先家族的生命在我这里中断了,这是个巨大的责任,并且是个罪过。所以祖先崇拜的基本思想还是认为死去的人虽然结束了现世的生活,但他的灵魂会照常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不断繁衍的子孙后代是对他们在今世的延续。所以中国人把香火能够一代代传下去看做极为重要的事情。

(18)、宋本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19)、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20)、《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清明节的意义价值议论文

(1)、2020年,人类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场莫大的悲剧。

(2)、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3)、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4)、首先,孝文化是一种亲情文化,注重人的家庭、宗族、团体、国家的由家到国的道德层级关系,通过对生命的来源和生命持续的不间断关注形成一种人伦凝聚力的辐射效应。

(5)、在母系社会,受生殖崇拜影响的古代人把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扩大到整个宇宙中,形成了对“地母”和“玄牝”的崇拜,崇拜地母的生殖力。人畜是否兴旺,稻稷是否丰产,以及一切生活资源都取决于地母的生殖能力。

(6)、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这时,那棵老柳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如同看见介子推一般。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他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7)、第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8)、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9)、孝道直接体现了自周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宗教的目的性。所谓孝道,不外乎三个方面:敬祖、能养、有后。三者当中,有后是重要的,惟有有后才能前两个方面。

(10)、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1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多样,肉容丰富,是我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2)、版本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13)、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14)、元宵节——农历正月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民族传统习惯,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戶户亲人相聚,举行庆典,张灯结彩,赏灯观花,人们称之为上元节。上元节张灯、观灯、吃元宵,故上元节又叫灯节、元宵节。

(15)、 保持良好规律的生活作息。放假期间,请孩子坚持早睡早起(尽量做到中午让孩子午休),孩子有规律的饮食与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假期中,请坚持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鞋子、自己叠放衣服、自己吃饭等等。

(16)、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17)、秦代以后,改火之事并为绝迹。东汉时,改火定在冬至举行。迄于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改火之礼一度停止。唐宋时,改火之礼又恢复。宋代以后即无闻,而寒食之俗一直保留至今,时间为清明节的前两天。

(18)、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19)、据史料记载,从周到汉,人们都要在三月上巳去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博音)除不详”的祭祀活动,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採香草熏除秽气,迎接春天的到来。

(20)、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5、清明节的意义在于

(1)、孝道精神中的”敬祖”寓味着“敬人”,寓味着责任担当,寓味着奉献自己、寓味着“敬事”、勤学、尚能、寓味着利他和换位思维。

(2)、由此来看,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就是改火和墓祭两项。送走死火,取来新火,万物“洁齐清明”。墓祭更多体现的是孔子“慎终追远”的要求。孔子认为对父母要孝,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之时要以“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用“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以“礼”来祭祀他们;“慎终”要求我们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求我们以恭敬的态度祭祀。

(3)、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4)、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5)、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清明节的意义和象征精辟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