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ldquo二月二rdquo有哪些习俗【农历二月二】

一、湖南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1、湖南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2、古称上巳节。

3、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龙抬头三月生轩辕”的说法。

4、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5、汉族三月三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6、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7、汉族过三月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8、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9、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10、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11、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12、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13、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14、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15、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16、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17、土家族  三月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18、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19、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20、汉族、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制法、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21、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22、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23、每年农历三月初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24、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25、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26、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27、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28、翌日,阳间一片哭声。

29、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30、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31、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32、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

33、“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34、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35、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

36、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

37、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38、”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

39、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40、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

41、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

42、直到现在,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43、农历三月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44、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45、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46、民谚曰、“三月荠菜当灵丹。

47、”“三月荠菜煮鸡蛋。

48、”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49、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50、《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51、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52、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53、”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54、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调节多种疾病。

55、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56、“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57、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58、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59、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60、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常见的一种吃法。

61、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62、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63、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64、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65、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66、汉族过三月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67、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68、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69、争道谁家。

70、绿柳朱轮走钿车。

71、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72、”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73、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74、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75、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76、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77、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78、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79、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80、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81、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82、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83、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84、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85、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86、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87、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88、节日里吃乌米饭。

89、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90、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91、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92、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93、“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94、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二、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1、01三月三是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

2、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3、在壮族这一天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有趣的节日习俗。

4、农历三月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龙抬头。

5、三月轩辕生”的说法。

6、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

7、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8、《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9、“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10、在广西,农历三月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11、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12、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13、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14、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15、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16、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如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有趣的节日习俗。

17、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18、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19、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

20、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21、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2、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23、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24、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25、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26、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27、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28、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29、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30、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三、二月二的风俗有哪些

1、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各地习俗丰富多样,有剃头、舞龙、社戏等等,喜迎“二月二”的到来。”。

2、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二”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四、满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1、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

2、各地习俗丰富多样,有剃头、舞龙、社戏等等,喜迎“二月二”的到来。

3、”。

五、徐州有哪些独特风俗

1、正月十五城中点灯、点“滴溜金儿”娶亲之日,女方要在中午12点前到达男方家二月二龙城中祭福神,做爆米花、炒糖豆、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每年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为伏羊节。

2、徐州有哪些独特风俗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徐州城中祭福神、爆米花、炒糖豆以表示惊蛰打雷,炒死害虫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

3、徐州在伏羊天吃羊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

4、徐州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六、家乡二月二的风俗有哪些

1、家乡二月二的风俗有引钱龙、剃龙头、画仓子、照房梁、祭土地神。

2、引钱龙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引钱龙的习俗。

3、二月二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便从井里河里挑回水来。

4、等水缸满后,用簸箕盛灶灰从大门外曲曲折折撒进院内,直到水缸,再绕水缸撒一圈。

5、人们对这一活动寄托着两个愿望、一是引回了“钱龙”,象征着有钱、富贵,这一年生产兴旺发达,生意兴隆昌盛。

6、二是认为引回了龙,蛇蝎百虫都不敢出动了。

7、那时候由于医疗条件差,“百虫”肆虐,疾病流行,人们以躯百虫而防病,求得一家人身体健康。

8、剃龙头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但每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无论老少,都要理发,称为“剃龙头”。

9、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从过年时剃的头,到二月二日大体上是一个多月,头发又已长长,正是剃头的时候,人们把剃头说成是剃龙头,加上一个“龙”字,以取吉利。

10、据说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健康,像龙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腾飞,将来必能飞黄腾达。

11、画仓子有句谚语是、“二月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12、”在龙头节这一天,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流行“画仓子”的习俗。

13、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庭院里画仓子。

14、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15、有的地方还用纸剪成鸡或猫,用松树明子烟熏后,贴在墙上,取意鸡吃虫子,猫捉老鼠,以避虫、鼠破害粮食。

16、照房梁俗语云“二月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17、”农历二月天气逐渐转暖,民间传统习俗,讲究在这天打扫房舍,清洁卫生,驱逐害虫,故有“二月熏虫儿”的说法。

18、其作法是在二月二这天,点着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照射房梁和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虫子。

19、将要复苏的虫儿,被蜡光晃照后,会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以达到消灾防病,健康之目的。

20、祭土地神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各地有祭土地神的习俗。

21、在民间,土地神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个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长者、他身穿土色长袍,手持拐杖。

七、清明前后可以剪头发吗 清明节有什么禁忌

1、清明前后是可以理发的,因为在清明节的习俗中,并没有关于清明节禁止理发的说法,按照古人的说法,不出阴历正月是不能理发的,但清明已经不在这个时间内了,不过不同地方可能传统也会不一样,还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准。

2、接下来由我来解释清明前后可以剪头发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3、清明节剪头发有问题吗一般来说,按照民间习俗只有正月里剪头发有不好的说法,其他时候剪头发没有影响,清明节可以剪头发的。

4、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5、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这个节气,清明时期,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天朗气清,故称之为清明。

6、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就是理发的好日子,俗称“龙抬头,剃龙头”,过了二月就没什么理发方面的禁忌了。

7、清明节有什么禁忌。

八、二月二的来历是什么

1、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2、那么,二月二的来历有哪些?下面跟我一起来了解。

3、二月二的来历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来历  谚“二月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4、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

5、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

6、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

7、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8、所以俗话说“二月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9、”“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10、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11、”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早记载。

12、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13、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14、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15、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16、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17、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18、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

19、”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20、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21、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2、”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23、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习惯  “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24、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25、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26、搅团、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27、“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28、“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29、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30、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31、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32、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龙抬头”之说。

33、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34、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

35、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

36、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龙抬头”。

37、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38、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二月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39、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40、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龙抬头吃什么、葱饼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

41、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

42、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43、龙抬头吃什么、饺子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

44、“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45、龙抬头吃什么、驴打滚。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历ldquo二月二rdquo有哪些习俗【农历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