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的意思和造句精辟146条

有教无类的意思

1、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谁提出来的

(1)、    王超,宝鸡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樊宝玲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坊员。  

(2)、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3)、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4)、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学说的本质。“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可教,而是人人可教。人人可教即人人可学,人人可学即大众之学。

(5)、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6)、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均出自《论语》,早是孔子提出的思想。

(7)、(师):是的,孔子提倡学生主动受教。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即一束干肉,是古代师生见面礼。执束修为礼来受教,这表明他有学的愿望,古代的礼节,提倡学生主动受教,而不主张教师主动去施教。我们能看到,孔子特别看重学生有没有求学上进的主观愿望。

(8)、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

(9)、同学们请注意,“有教无类”中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施教的对象,即“教”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老师。一个是受教的对象,即学生。如果将“类“”理解为受教育者,“有教无类”便可以理解为对教育对象不进行区分,谁都教育。这个“类”有没有可能指代其他概念呢?

(10)、(生)也有可能。如果把“无类”作为“有教”的目的理解,“有教无类”就可以理解为“教育能够消除差别”。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将做事犹豫的冉求推一把,让他敢作敢为;把冒进不谨慎的子路拉一把,让他做事多多考虑考虑后果,不要那么冒进。这样一来,两人冒进和犹豫之间的个性差异就可以缩小。    

(11)、要了解、研究并把握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时候是很困难的,因为孔子本人并没有给“有教无类”下一个准确的逻辑定义,而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门人也没有直接解释这个命题的含义,这也是《论语》的特点——概念的模糊性。因此这个也就给了后世的学者以巨大的空间解释。这一千多年来,关于有教无类的解释,议论纷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2)、也就是说,在接受教育之前,人是有类别的。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大家不要搞错。

(13)、第852期(杨安平专栏)教育需要保留一份诗意

(14)、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15)、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孔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呢?

(16)、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

(17)、我们老师教书大的特点就是他可以有教无类。

(18)、曹公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宝鸡市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任职于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宝鸡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和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专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座200余场,多家教育杂志“封面人物”。发表教研教学文章30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书籍100余种,出版专著《本真语文》《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上下册)》《超越梦想·语文考试与评价》《阅读教学教什么》等,主持、参与了多个和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

(19)、   “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怎么翻译,历来众说纷纭。学生在讲解这一课时,将“有教无类”翻译为不分身份、地位,不论智愚,贵贱,都教育。照着翻译资料这样解释当然也没有错。但是,作为中华原典,《论语》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对于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做如此单一且片面的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学生讲解完这一课所有选文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勾连学过的其他选文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0)、《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2、有教无类的意思和造句

(1)、(师总结):分析的真好。中国人做事讲究“中庸”,何为“中庸”,就是行为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无论在哪种情境中,都能做出适合于这个情境的佳举动。《礼记》中“礼”的解释为:“夫礼所以制中也”。“礼”的要义就是行为符合规范,不偏不倚。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仁义礼乐去教化人民而使风俗淳。于受教育的个体而言,人天生有身份地位、品行习性、智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却可以通过教育消除这些方面的差异。例如,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这恰恰说明,士人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身份地位。《论语》中藏有中华文化的原密码,它是中华文明的原典,其内涵丰富,解读者众多,理解亦难免出现差异。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切不可片面的接受某一种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

(2)、所谓的孔门“四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入学时,就像现在大学分专业一样,而是每个学生后擅长某个领域。根据可靠的史料,孔子教学是不分科,大家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提问者把这个作为孔子的“因材施教”是误读。

(3)、《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4)、“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成语用法:有教无类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6)、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对这句话的解释说: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423页三联出版社)。传统儒学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基本都是这个意思。而且孔子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仅仅孔子,传统的儒家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道不远人”也有这样意思。朱子的学生中有吃不上饭的,有朝廷的大官;王阳明后学中有六部的尚书,也有砍柴的樵夫。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精神。这不仅仅是个理论,中国古代的私塾、义学都是有这样的精神的。

(7)、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8)、以或者常识作为证据,是常见的逻辑错误。北师大的这位仁兄就是犯了这错误。

(9)、   “有教无类”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论语》中藏有中华文化的原密码,它是中华文明的原典,其内涵丰富,解读者众多,理解亦难免出现差异。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切不可片面的接受某一种观点,应有自己的思考。

(10)、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11)、(生3):孔子教育内容以“仁”“礼”为核心,在具体教育实践上,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而采取因材施教方法的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乐教化,让人人心怀“仁”,事事符合“礼”。

(12)、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从来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品德的教育,更没有放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立志将来报效祖国、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可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少部分学生思想受到了侵蚀而发生了变化,做出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这是学生的选择,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没有关系。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具备让一个人一辈子一直做好人的功能,所以不能把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全部归咎于学校教育。

(13)、拿什么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中华文化大讲堂》经典讲解机

(14)、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15)、有教无类,无论是贫民子弟,还是富家子弟,应受到教育。

(16)、在《论语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17)、(师):说的不错,你说到了一个关键名词——教育目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位同学的分析为我们分析“教”与“类”关系打开的一个新思路。有没有一种可能,“无类”是“教”的目的呢?

(18)、人与人固然有差别,有聪明有愚笨,有快有慢有善恶,但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门门成绩优秀均衡发展的要求。

(19)、出自:春秋末年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0)、孔子当年认为弟子不分贫富,而有教无类,据说他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

3、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意思

(1)、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2)、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要达到有教无类的目的,我们践行的就是有教无类的理念。所谓的差异化、发展特长都是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变成偏科生。

(3)、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4)、(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课中提到“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一课中又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不主动思考不主动追问的学生,孔子表示无能为力。在学生碰到问题却解决不了之时,孔子才去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两则,我们看到孔子只对那些有求学意愿的学生进行教育。所以,孔子不是对谁都进行教育的。

(5)、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国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科技、文化、管理模式、激励制度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外国留学生。有很多外国的留学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也选择留在中国,为中国的建设做贡献。这种人才的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学生走出去,外国的学生走进来,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8)、因材施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及特性给予相应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识。

(9)、例句: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这句出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10)、学习可以让心情不急躁,增强幸福感,人对未知的东西特别的恐惧,这个是人的本能,而终身学习,则是可以让未知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于是就可以减轻焦虑感,增强幸福感。

(11)、  孔子正因为自己是「下学而上达」,他曾说自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在三岁时就没了父亲,与二十出头的妈妈相依为命。试问自己,若是身心处于此境,能自强不息吗?能不抱怨吗?还能充满着自信吗?

(12)、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13)、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4)、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5)、  孔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皆可教化,再分类别。」这章的深意是,实相人是有差别,因为因缘不同。有的人出生在王公贵族家中,有的出生在贫困百姓家,有出生在城市,有出生在农村,有出生为汉族,也有的出生为少数民族,有的出生在美国,有的生在中东,也有生为中国人。无论是贵贱、贫富、智愚、善恶,男女等之类,他们皆有颗本自具足的本心、道心。只要开发这清净本心、道心,恢復其本来面目,清清净净,每个人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16)、如果您感觉这档正能量节目对您有所帮助,请将本篇节目转发到朋友圈中,

(17)、成语语法: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8)、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子曰:“有教无类。”

(19)、有教无类的思想含义是什么?首先,有教无类出自在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中,卫灵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无类。”短短的六个字:子曰,有教无类,但是它的思想意思丰富。

(20)、记得以前老师说过,你们在我心里是没有差别的。不管你们丑俊、可爱与否,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学到本领。

4、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提出来的

(1)、小编以为:孔子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观念能体现这一点,第一个就是前两天逸云老师已经讲解的成语——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个就是今天的成语——有教无类,即教育应当是公平的,受教者不应该有高低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教育的认知,即使是到了今天,小编也依然觉得敬佩不已!

(2)、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3)、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原因是和一位老师的对话。他描述了这样一种事实:在国内,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读了大学、研究生之后,就申请出国留学。而留学之后呢,很多的学生又选择了移民,留在国外工作,不回来建设祖国了。鉴于上述事实,这位老师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基础教育成了给发达国家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4)、第818期(坊员专栏)浅谈叶圣陶先生《倪焕之》中的四种教师形象

(5)、这个“言”说的是:人是不分种族类别的。这个解释被后世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他意思是“不论哪一类人都可以给他施于教育,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不管是富者,还是贫者,都应该给他们教育机会。”

(6)、原文见《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教育对象是不分类别的。有,作语首助词,无实义。在孔子以前的殷周时代,教育由官府掌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官学。

(7)、有教无类的“有”,它的基本意思是作为名词的字头的,放在句首,表达语气的,没有实在的意思,只是有音节有衬字的作用。主要是“教无类”这句话,重要的字眼是“教”和“类”,这两个字是核心词,这句话本身,“有”字没有实在意义。我们可以看看历代学者的解释,比如东汉时期著名学者马融,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这个解释是什么意思呢? 

(8)、除了有教无类,孔子还提到因材施教。孔子会针对每个人不同,教给每个人不同的知识。

(9)、成语例子: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朱自清《经典常谈 诸子第十》)

(10)、无论东汉学家马融,还是宋代学家朱熹。他们俩的解释尽管角度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解释都符合教育客观的历史发展,也符合孔子授徒讲学的实际情况。

(11)、因为我们可以结合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学在官府”的历史背景,以及孔子他三千弟子,特别是七十二高徒的个人背景:有平民、有贵族,有贫穷的、有富裕的,有出身不好的,乃至贱人,甚至有坐过牢的公冶长。我们可以通过孔子招收的学生以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

(12)、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13)、译文:由此可以看到,教和学两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14)、   《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近期倾情推出155集“《论语》的教育智慧”节目,主讲嘉宾王自超老师以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的心得,教给您《论语》的教育智慧。欢迎大家关注、收听!

(15)、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缘故。

(16)、成语用法:有教无类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7)、拼音: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18)、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孔子的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衰落的现实。政府的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除贵族出身的儿童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所有阶级和阶层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一些机会。

(19)、其实,现实何止如此。学生经过了基础教育之后,有的选择留在国外,为他国服务;有的成了奸商,制造、出售假货,图财害命;有的成了贪官,搜刮民脂民膏;还有的杀人越货,成了十恶不赦的罪犯。我想问的是:我们老师是否应该因为这些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了吗?当然不应该。

(20)、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5、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意思

(1)、(生2):我不同意。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在教育学生上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不可能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差别,不分“类”。

(2)、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3)、出自:春秋末年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5)、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6)、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7)、出自:春秋末年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8)、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9)、 “有教无类”也应该拓展到留学生,也应该拓展到外国的老师。无论什么老师,无论面对什么学生,老师都应该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进行教育,这是新的时代对“有教无类”提出的新的要求。

(10)、 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是经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并授牌成立的陕西省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之一。曹公奇名师工作室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骨干,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为核心,以培养优秀教师和提升教学效益为目标,努力打造成具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团队。

(11)、(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他们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却是具有“统一关系”的。谁能来谈谈?

(12)、成语例句: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13)、成语例子: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朱自清《经典常谈 诸子第十》)

(14)、例句: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15)、孔子冲破了这两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16)、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7)、“有教无类”教育家孔子的主张,跟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同样著名,影响深远。但“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只有光秃秃的一句,一点上下文语境都找不着,所以在学界其实是有争议的。

(18)、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有教无类的近义词: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造句:他的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有教无类。

(19)、孔子招募了各种各样的弟子,无论是种族还是宗族,都可以在门下接受教育。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古代的私立教育开创了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奠定了基础。

(20)、这是了不起的构想,孔子也堪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可惜,他并不能把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予以消除。

(1)、同课异构与点评:初中语文经典篇目Ⅱ曹公奇主编 https://k.weidian.com/LSak1Pon

(2)、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3)、现代一般人认为,“有教无类”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杨伯峻)。大中小学的教材是这么写,一般媒体是这么引用,不少著名学者如南怀瑾、傅佩荣也持相同的意见,南怀瑾甚至认为这“不需要解释”。由此可见,这确乎是一种意识形态了。说它是意识形态,更重要的可能是官方高领导层的表态。

(4)、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是怎么注解孔子这一个思想呢?朱熹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赋予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这一则材料出自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边的《论语集注》里面看到。

(5)、孔子招募了各种各样的弟子,无论是种族还是宗族,都可以在门下接受教育。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古代的私立教育开创了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奠定了基础。

(6)、因材施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及特性给予相应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识。

(7)、朱熹的这种解释显然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哲学的角度,人性论的角度。人性论是儒家教育思想当中有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性论也是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所在,所以朱熹从人性的善恶这个角度来加以解释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命题。朱熹总的意思说,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去恶。朱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气秉之性。朱熹说的人性是二元论的,强调人与生俱来是性善的。也就是基本接着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是人在后天为什么会形成有善有恶的现象呢?当然朱熹有他的理解。)而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恢复善良本性,光大人固有的善性,把被环境所污染的一些恶性、不好的品质给它去掉。“教无类”就再没有恶性了,要发扬人的善性,这是朱熹的解释。

(8)、有教无类 ( yǒu jiào wú lèi )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师):我有一个问题。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11)、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2)、第851期(导师专栏)看似“浅浅”“美好——肖培东课堂艺术谈

(13)、一生念课下注释:不因为贫贱、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14)、孔子因材施教,这是儒学对世界教育学早的贡献,他怎么这个常识也不懂呢?孔子因学生的性情、气质而成就之,孔门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怎么是无视学生的个性呢?

(15)、文中说,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指出了另一位学者的完全不同的看法。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作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给出了结论和论证。他认为,易中天提到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都理解错了孔夫子的话。作者认为,“有”放在动词前,表达该动词所指的动作已经完成。这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规律。比如,汉语的不少南方方言都有这个用法,经常听到他们说“我有吃饭”。再如,“有”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完成的用法也见于《论语》。例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中“有闻”就是听到了什么,“唯恐有闻”就是担心再听到了什么。又如,颜回死时,孔子哭得悲痛,旁边的人劝孔子:“您太悲痛了(子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有恸乎”就是说“太悲痛了吗?”那时候“有”的一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这样,“有教无类”中的“有教”,准确意思是,“已经教育了”,或者说“教育的行为已经完成了”。那么,“无类”自然是教育的结果,不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教育消除差别,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么,如何评价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如此看来,我们还真的是错误理解了孔子的本意了。至少笔者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记得我在张嘴就来演讲力训练营的课堂上讲过“对牛弹琴”的故事,讲道这个成语不是贬义词,本意应该是讲话一定关注听众之关切,讲听众感兴趣的,和今天的“有教无类”如出一辙。

(16)、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

(17)、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8)、  孔子十五志于学,又是志于求道,这其中的自信与《六祖坛经》云:「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是异曲同工。佛性与清净本心、道心,只是名相不同,所指的实相是相同的。正因为孔子识得自己清净本心、道心,只须恢复而已。

(19)、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0)、(师):孔子真的对谁都教育吗?大家可以结合所学的语段讨论一下!

(1)、  孔子只是协助弟子们开啟纯净本心,各尽其所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都是第都是神圣的。就如让小草成为小草,玫瑰成为玫瑰,松树成为松树,各成其本然。仅此而已!

(2)、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4)、 (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5)、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6)、如果一位老师因为学生将来可能要出国为他国做贡献,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那么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父母觉得女儿再好也迟早要嫁人,成为人家的人,所以不好好教育女儿。我们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不能狭隘,不能“小心眼”。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尽量减少人才损失的数量。

(7)、本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谢谢!

(8)、(师):几位同学讲解得很好。大家对于这一课有没有疑问?

(9)、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具体什么意思呢?基本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富,不分贵贱等方面的类别。

(11)、  孔子是过来人,看到每个人皆有无限可能,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志于道,孔子就教育之,因材施教,掖而进之,感而化之,超越国界、种族、贵贱、亲疏等二元对立,不復有类有分别。自然孔门人才济济又多样,譬如富有冉有、子贡;贫有顏回、原宪;贵族有孟懿子;野人者,子路是也。还有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子弟。

(12)、同等对待 ( tóng děng duì dài )同等看待,等同对待。

(1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孔子的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衰落的现实。政府的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除贵族出身的儿童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所有阶级和阶层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一些机会。

(14)、译文:由此可以看到,教和学两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15)、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16)、但是马融和朱熹解释究竟是不是贴近孔子真实的思想本意呢?

(17)、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18)、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19)、(生1):“类”可以理解为所教的知识。《当仁不让于师》一课中,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孔子对他的学生都进行仁与礼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差别,不分“类”。

(20)、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2)、

(3)、

(4)、

(5)、

(6)、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有教无类的意思和造句精辟1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