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不会指挥精辟135条

希特勒真的是瞎指挥吗

1、希特勒真的有错吗

(1)、莫斯科战役后,德国石油燃料储备严重不足,希特勒计划攻击斯大林格勒以及周边的油田区,结果德军又输给了苏军,而且不是因为希特勒固执的话,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也不会被消灭。两次大战的失败没有让希特勒看清自己的军事能力,他依然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不仅批准发动库尔斯克会战,还再次干预了这次进攻计划。

(2)、但是,英法做梦也想不到德军会把目光投向地形崎岖,森林密布,不利于坦克行进的阿登山区,所以英法联军在阿登山的防守几乎是形同虚设。

(3)、1939年,在一次希特勒召集的高级将领作战部署会议上,曼施坦因得到了向希特勒出谋划策的机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曼施坦因详述了穿越阿登山脉,绕过坚固马其诺防线的作战计划。

(4)、德国的参谋部是由一群优秀军官组成的,他们制定的作战计划堪称。但是希特勒往往不采用。结果事实成了:每当希特勒采用参谋部计划的时候,德军往往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他一旦偏扭参谋部计划就会导致惨烈的后果。

(5)、不过希特勒只是同意和西方国家进行和平谈判,而不是向他们投降,更不用说无条件投降了。他可以同意一些对德国来说比较苛刻的条件,但绝不可以更改他的纳粹政权,更不可以更改他的领导地位,否则他宁愿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在战争后的几个月,连希莱姆、戈林这样的亲信都开始和西方盟军联系,谋求和谈或者有条件投降,但是都被希特勒所制止,他严厉禁止任何的投降逃跑和行动。

(6)、而另一方面,战役开始前为了迷惑英法,德军依然按原先“黄色计划”继续部署兵力。与此同时,执行“曼施坦因计划”的德军一共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全面展开,一共115个师300万大军,2700辆坦克和突击炮,7500门火炮,还有1815架作战飞机。

(7)、这就是希特勒为什么两线作战,为什么要进攻苏联的原因。

(8)、当然了,德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好转,也并不只是决策方面的功劳!纳粹上台后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明抢”犹太人!

(9)、显然,一线指挥官龙德施泰特之流想要继续前进,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命令继续推进,自己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10)、是的,德国能在二战迅速崛起希特勒当然至关重要,不过,如果全部归功于他一个人当然是错误的,希特勒当年手下这几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11)、自此,一块沉重的枷锁戴到了德国人的头上,整个德国当时连喘气都很难了!

(12)、到12日晚,法军已经发现马斯河对面全是德军,顿感情况不妙后立刻向总部求援,但为时已晚!

(13)、希特勒在1941年不进攻苏联,等苏联发展壮大,苏联也会进攻德国。

(14)、而希特勒之所以孤注一掷,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只有去拼尽后一口气,奢望能再出现一个更大的奇迹,哪怕能赚取和西线盟军停战求和的一点资本也行。但这一切,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15)、作为回报,希特勒很快任命沙赫特为德国人经济部长,并重新出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让他全权负责德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6)、事实证明,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将决定整只部队的生死。保卢斯所欠缺的,正是复杂战况下顶住压力拍板做决定的毅力。保卢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指挥过军团的经验,就这样一下子被希特勒从办公室丢到了残酷的战场上。而他的对手则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苏军著名将军崔可夫,崔可夫与斯大林一样,有着钢铁般的性格,贫苦出身铸就他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临机果断的胆识。然而,当时德军的攻势异常凶猛。德国空军在第一天的轰炸当中,就派出了600架飞机,造成了苏联四万多的平民被炸死,整个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火海。但崔可夫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苏联人也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战斗。而就在这时,希特勒命令保卢斯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巷战,对装甲部队来说,难以发挥其优势。但保卢斯,作为一名军人,只能选择服从希特勒的命令。

(17)、第三个是成吉思汗,在蒙古大漠成吉思汗横扫千秋,打下了半个世界了,马背上的民族,创下历史奇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军事家战略家,一代枭雄吧!名垂千古!

(18)、我们先不论哪方的意见更符合史实,其实有一个地方,让人们更能看清希特勒那所谓的“指挥才能”,这个地方就是:阿登山脉。

(19)、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不假,但绝非他一个人的主张,而是大部分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的共同主张。

(20)、德军虽然有25个师,但并不是真正的整编精锐部队,因为服役人员的条件大大放宽,部队中甚至还有很多娃娃兵。

2、希特勒不会指挥

(1)、他的部下曾多次提醒他注意诺曼底,在那里有着大片的灌木丛,特别适合空降部队的军事行动。并且那里的防卫十分薄弱,一个师要防守250公里的战线,火炮也少的可怜。但隆美尔坚持自己的判断,事实证明,这是他在战术上犯得大错误。

(2)、二战时期。盟军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希特勒握着我们的手,帮助我们走向胜利”。

(3)、另外里宾特洛甫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还直接参与了闪击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战争。

(4)、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下达在5月24日,但前一天的23日,龙德施泰特已经下达了:霍特集群主力明天将停止前进,克莱斯特集群也将停止前进,以搞清楚战况并封闭缺口。

(5)、首先,时代不同,在拿破仑那个时代军队的装备,可以说火枪刚刚进入到了军队的正规装备行列,火炮真正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当时的军队流行的是排队枪毙战术,此时此刻,骑兵还能够在陆军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重要的一条,当时的通信设备,还有当时的路上交通情况都极其的困难。拿破仑那个时代,由于陆军的通讯设备的原因,各大势力之下所管辖的军队规模大致是10万人左右,这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个大国,以100万为规模爆兵而言,可以说小的可怜,并且由于交通载具和交通情况的限定,希特勒所倡导的闪电战根本就不可能实施,拿破仑引以为傲的是突袭还有战略上的奇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新技术引入到军事发展之中,希特勒拥有着钢铁座骑,呼啸的铁鹰,恐怖的杀人机器,再加上经过近百年沉淀下来的军事通讯手段和技术,以及完善的军事训练体制,进攻前苏联拿破仑拥有60万的兵力,而希特勒拥有300万的兵力,并且还不算他的仆从国所提供的军队。时代的不同,造成了二者指挥的军队有着天差地别。与此同时,武器装备通讯条件等一系列的战争基础造成二者所进行的战争模式也不一样,希特勒从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结束期间一共过去了只有短短数年,整个柏林城废墟一片,拿破仑从他参加战争开始,整个法兰西就在不断的作战。在此期间,他打多少年的仗,20年,但是法国的领土仍然还是没有被其他的军队大规模的占领,甚至在拿破仑第一次失败以后,他还能选择再一次重来,还有力量跟英国人一起打一场滑铁卢之战,这不得不说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战神。

(6)、不过,由于阿登反击战发起前,德军的秘密伪装工作做得较出色,盟军对于德军的这次反扑根本毫无心理准备,所以战役初期盟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德军在阿登反击战初期一度节节胜利。

(7)、隆美尔的防御原则。经过多次与盟军交战的经验,隆美尔判断,盟军会以猛烈的空中打击作为先导,继而以海军的大口径火炮和空中支援,掩护数以百计的登陆艇进行抢滩作业,同时,在海防后方使用空降部队,两面夹击,迅速在滩头建立坚固的登陆场。

(8)、所以,如果要说1940年的阿登成功一役,为希特勒奏响“胜利”号角的话。那么1944年的阿登反击战惨败,希特勒在已经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这次“后的疯狂”却敲响了希特勒和纳粹帝国的丧钟。

(9)、苏军这么一搞,原准备调往阿登战区的6个德军装甲兵师,希特勒被迫将他们紧急调往东线战场。因此,在阿登进攻中已显乏力的德军,他们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了。而对手盟军的支援却来得很快:

(10)、两个人都是军旅出身,拿破仑是出自法兰西的炮兵,而希特勒曾经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个下士,二人都曾经拥有过低谷,拿破仑差一点跳河自尽,而希特勒则是差一点因为生存问题而饿死街头,两个人都是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走到的权利的巅峰。

(11)、而沙赫特的父亲是德裔美国人,在纽约公平信托公司工作近30年,有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阅历。

(12)、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13)、希特勒的上台后,其实很快就得到了华尔街金融资本和德国国内工业巨头的支持。

(14)、在二战时期,有两个人物成为了法西斯势力的代名词,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就是日本天皇。这两个人做的事都差不多,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按照一般的说法,苏军攻克柏林后,希特勒终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疯狂而奋进的人生。而日本天皇在签了投降书后,并没有做出任何偏激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不甘心。当时美军将领问他,你的手下都自杀殉国了,你怎么不自杀?天皇说,我一开始就不想打仗,我为什么要自杀?其实对于这件事,我们也应该换个思维来看。

(15)、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38年陆军总司令部决定委任古德里安为快速部队(摩托化兵和骑兵)司令,当时古德里安是德军一个装甲军的军长,由于这个新的职务并没有作战指挥权和人事任免权,古德里安认为这是对他的明升暗降,实际削弱了他对装甲兵发展的影响。古德里安不愿意担任这一新的职务,为此希特勒召见了古德里安询问详情,得知原委后希特勒请求古德里安出任这一职务,并答应一旦古德里安认为他受到故意干扰时,可以直接向希特勒本人报告,这足以体现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宠信。

(16)、起初,法军还以为德军在阿登的行动只不过是佯攻,所以只派出两个骑兵师前去增援比利时。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从阿登山脉涌出来的竟是一片“钢铁洪流”。

(17)、希特勒输怕了,他希望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上获胜,于是他要求前线不得进攻,必须等到他调集的全部坦克到位才可以进攻,希特勒这一调集就是两个月。德国调集坦克,苏军也没闲着,他们不断调集部队前往库尔斯克,德军后又没几百,希特勒这次把德军王牌部队的“老底”都打光了。

(18)、因此,虽然希特勒在二战初期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但更多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和胆略,希特勒并不是一线将领,更不可能直接指挥一线部队。他军事方面的才华虽然一定有,但显然不如政治方面的才华那么卓著。而且二战期间,德军因为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乱指挥,导致军事失利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19)、纳粹上台后,对内首要任务是解决失业,发展国家经济!而对外,则首先要通过一切外交手段去改变德国的不利现状。

(20)、而且两次阿登战役时间分为战争初期和末期,在同一个地方先后两次发起的大规模战役,让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暴露得“淋漓尽致”。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阿登战役的发起,希特勒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3、希特勒是真的厉害

(1)、身为国家元首,他一意孤行。在敦克尔克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使得英法30万有生作战力量得以保存。“巴巴罗萨”计划中,一次次不听前线将领和参谋部的劝说,导致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2)、后就是德军基层军官享有更充分的指挥权,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和指挥作战,而不是听命于不在现场,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上级指挥官。德国军官团养成一种习惯,只向下级交待目标和大概方向,具体则交由下级自己去计划安排,不过多干预。但这也是个重大缺点,下级军官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草率行动,只采取自己认为正确的行动,导致破坏全局,使整个战争走向失败。隆美尔在非洲的所做所为,就是对全局的破坏。

(3)、如果德军再多一两个曼施坦因这样的角色,那场仗胜负还真的很难说。不过作为一员武将,性格上却往往和“皇帝”无法对付!曼施坦因也不例外。

(4)、希特勒上台前,总统竞选时就要面对眼前的一堆“经济烂摊子”,他自己肯定不会搞!

(5)、希特勒向来是的理想主义者。夺取斯大林格勒不仅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而且更有政治上的潜在意义。所以他甘冒风险,一意孤行。因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人民的红色心脏。在希特勒心里,想要彻底击溃苏联人民的反抗意识,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攻陷斯大林格勒,只有如此,战无不胜的日尔曼民族才能打破战争的僵局,从而取得全胜。

(6)、种种因素,导致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大部分认为应该停下。

(7)、希特勒具有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8)、希特勒当选总理执政后,冲锋队仍然不改胡作非为的旧习,引起德国上下的反感和厌恶。并且,1934年2月,罗姆要求冲锋队与国防军合并,遭到军方和德国总统兴登堡坚决反对。1934年6月初,德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以兴登堡总统的名义,向希特勒发出“后通牒:如果再放任冲锋队胡为,造成德国政局不稳,总统将考虑颁布戒严令。希特勒明白,戒严令一出,一切都是军方说了算,自己将失去权力,甚至,纳粹d都有被取缔的危险。于是,下定决心整肃冲锋队。

(9)、而且四年过后,国际局势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时,德国因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德国遭受了一系列的惩罚,经济萧条。当时德国人都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改变悲惨现状,所以那时德国上下一心,战斗精神十分高涨。

(10)、希特勒在一战时期只不过是个下士,而且没有受到什么高等教育,年轻时画画都被艺术学院几次拒之门外。

(11)、龙德施泰特如果决定前进,希特勒都是阻挡不住的。

(12)、阿登反击战让人们看清了希特勒的偏执,而不是指挥才能:虽然和40年德军跨越阿登山一样,阿登反击战是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然而可行性完全不能和40年时相比。

(13)、其实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曼施坦因,只不过需要他而已!希特勒经常会用曼施坦因的指挥天赋,但是却从来都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14)、至今很多人依然奇怪,在一战失败后,国内经济萧条,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国大约有600万人失去了工作,社会因素极为不安定。即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接手的也是留下“一堆烂摊子”的德国。

(15)、当然,斯大林和希特勒作为二战时期两个大国的高,同时也是军事方面的高领袖,两国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当然也离不开两个人的功劳,两个人的军事才华当然也是十分优秀的,只是,相比两人作为卓越的政治才华,没那么耀眼罢了。

(16)、德军的劣势在于:作为国家,德国出生太晚,处于资源贫乏的欧洲大陆上。当它从哈布斯堡王朝分裂出来时,英国已控制了海洋,可以轻松封锁整个欧洲大陆,让大陆上的国家得不到维系国家生存的海外资源。而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也挡住了通往亚洲丰富资源区的通道。英国、俄罗斯、土耳其将整个欧洲大陆关在了笼子里,英国自己无法称霸欧洲,也阻止任何欧洲国家称霸,利用自己的海上实力,总能组织起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一起将企图称霸者扼杀。拿破仑时期,英国就利用对欧洲大陆的海上封锁,迫使欧陆各大国、强国一次又一次组成反法联盟,直到将拿破仑打败。一战后,为了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和美国都暗中支持德国,为德国提供资金恢复工业生产能力,也为德国再次挑起二战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它们才是二战得以爆发的元凶,只是没料到自己会被反噬。二战开始前,德国才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科技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而不是美国。二战,让德国将这两个第一全送给了美国。资源的缺乏,导致德国无法武装更多军队,所以,尽管苏联已经全民总动员,德国却迟迟没有进行全民总动员,或组织起更多同盟军,直到面临失败时,才无济于事的进行了全民总动员。

(17)、事实也是如此,仅仅二十年后,一个强大的德国又开始屹立在欧洲大地上,并在战争初期把当年的对手一个个按在地上摩擦,报了一战失败时的巨大耻辱。

(18)、1923年,沙赫特出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当时他极力推行“道琼斯”经济计划,成功遏制了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

(19)、于是1939年末,希特勒就是依靠着曼施坦因策划的"曼施坦因作战计划",直接把英法联打得狼狈不堪,乘船跑回了英国本土。

(20)、盟军和苏军虽然都是处于防守状态,但是也能够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同时后方兵员和武器弹药也源源不断供应前方。

4、希特勒才能

(1)、经此一战,德军大约60万士兵被击毙,伤者未算,大量军官被俘,军戒装备所剩无几。从此,德军兵源难以,希特勒不得已进行了全国战争总动员。尽管苏军的伤亡也很大,但苏军很快就恢复了实力,而且随着援军源源不断的补充,苏军的实力已经超过德军。1943年4月,与中央集团军群对峙的苏军已达143万人,高于德军的122万人。在南部战线,苏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90余万人,更是远超德军。因此,斯大哥勒战役无疑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德国败局己定。

(2)、但如果你真的通读二战历史,你就会明白,德国取得这些战争的胜利,并不是有赖于希特勒的高超指挥艺术。而是因为希特勒具有其他国家元首缺乏的创新精神和独到眼光。在欧洲各国元首都迷恋阵地战的时候,希特勒大胆采用了闪电战这一新的作战理念。虽然他采用了闪电战战术,但并不代表他就能明白闪电战的作战精髓。这就好比发明汽车的人,驾驶技术不一定很好是一个道理的。

(3)、而且他对于各种战术都是运用自如。作为二战德军的三大名将之首,对手也对他是推崇备至。

(4)、希特勒天马行空的战略规划,对新技术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大胆使用,以及无与伦比的煽动力和凝聚力,都使得德国军队战斗力大幅上升。二战前期德国军队所向,以极为轻微的代价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希特勒功不可没。

(5)、他们认为大规模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脉过于冒险,只要一招不慎,就会葬送德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装甲军群。

(6)、古德里安此行的结论是:“鉴于国防军统帅部联合起来一致对我,我觉得再这样跟他们辨论下去实在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当时居然确信,在这位元首的周围人当中,不会无一例外地都同意他的观点”。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希特勒能够选入核心战争决策圈的将领,一定是顺从和拍他马屁的,而不顺从的才只能外放领兵作战。其次是,正因为如此,他始终担心前线将领不能贯彻他的意图,所以经常性地解除他们的职务来统率权,从包克、里布、李斯特、曼施坦因等元帅到古德里安本人,莫不如此。

(7)、隆美尔的人生发迹离不开希特勒的提携,同时,他也是希特勒得意的干将。面对只有39个师的兵力,却要防守长达500公里的海岸线,没有人愿意接收这个“烫手山芋”,也只有隆美尔愿意替希特勒分担这样的“忧愁”。

(8)、希特勒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将这些地区一一“收回”。

(9)、一是,布置大量的地雷和水泥掩体。隆美尔可谓是布雷高手,在北非战场撤退时,他就曾用地雷阵阻止了蒙哥马利十几万部队的追击。他提出沿着海岸线布置一条宽约10公里的“死亡地带”,这里布满了地雷、路障、木桩和水泥工事。

(10)、在二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话终boss也变得不一样了,拿破仑担心的是沙皇俄国直接加入,而希特勒担心的是美国人的直接加入。

(11)、于是,他奉命去了意大利,在罗马的南部建立了一条“古斯塔夫防线”,成功的阻滞了盟军的进攻。当然,这背后也与盟军将进攻的重点转向“霸王计划”有关。现如今,希特勒又想到了他,受宠若惊的隆美尔自然不放过再次表现的机会。

(12)、后来德军挺进维也纳,未发一弹就兼并了这个国家。之后的慕尼黑协定,希特勒也是看准了英法领导者的懦弱。

(13)、按照隆美尔的要求,在临海区域每一平方公里要埋设65000枚地雷,这样算下来,要在法国沿岸埋下2亿枚地雷。从那个时候起,沿岸守军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埋地雷,但是直到战役开始,地雷也没有完全布置完成。

(14)、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是误解。

(15)、希特勒的军事冒险是从1936年武装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开始的,根据凡尔赛和约之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纵深的领土上派驻军队。因此当希特勒下令四个营的德军开入上述地区时,国防军将领们曾经全体提心吊胆,只怕英法因此对德动武(其实希特勒心里也害怕),然而终西方盟国也没什么动静,默认了这一行为,希特勒的军事因此得到巩固。

(16)、《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

(17)、希特勒信心一旦过了头,那就是变成疯狂了!时间来到1944年秋天,此时的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已经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18)、更有甚者,龙德施泰特怕前线指挥官利用这道命令擅自前进,没有将命令下发。

(19)、在25日当天,很多德军将领回忆,龙德施泰特其实掌握着行动的决定权。

(20)、战争中后期,盟军处于反攻阶段,他完全不懂得战略性撤退,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导致成百上千德军士兵被俘虏。使得德军战损严重、士气低落。而他却总是发动不切实际的行动,使得本以捉襟见的德国军队蒙受更低级和更大损失,阿登反击战就是好的证明。

5、希特勒会指挥战争吗

(1)、而沙赫特,里宾特洛甫,曼施坦因这三个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当年都给邪恶纳粹帝国的崛起注入了巨大的“实力”支撑。

(2)、德军高层中,并非人人都同意必须停止前进的观点。

(3)、德军集团军指挥官是具有一定决定权的。实际上,龙德施泰特几乎掌握着A集团军的一切。希特勒的命令甚至上面提到的陆军参谋长的命令,龙德施泰特是可以选择执行甚至干脆不听的。

(4)、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后,他们下一步大计划是攻克法国,德军高级参谋们推荐用一战时候的进攻路线,可是希特勒却选择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德国从阿登森林突袭法国,法国还没抵抗几下就投降了。法国当时陆军全欧洲第他们被德军的奇袭打得溃不成军,这使得希特勒开始认为自己是“战斗天才”,于是他在苏德战争中开始指手画脚,直接导致德军被苏军打掉了几年的努力成果。

(5)、另外,按照苏联的计划表,苏联军队的新装备会在未来不久列装,更新换代后的苏军战斗力只会更强。

(6)、虽然北非战场终以盟军胜利而结束,但隆美尔的战术水平是双方都认可的。在进攻中,他强调快速穿插、分割包围,曾一度推进到埃及城下;论撤退,他带领非洲军团行程3200公里,将2万德军精锐带到突尼斯。对盟军来说是个难缠的老对手。

(7)、德军纪律严明,战术修养之高,他国军队难比,失利更多的来自于希特勒的瞎指挥,两线作战、敦克尔克放走英法主力、对苏没有直下莫斯科、诺曼底摸虾等等,战略失误,战术优秀是难以挽回的,德军之败,非战之罪也。

(8)、24日晚,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9)、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也不赞同这样冒险,不过希特勒终力排众议,决定采用曼施坦因的作战方案。

(10)、1944年的阿登反击战,德军一共伤亡10万人,还损失坦克约700辆、飞机1600架。希特勒这场“豪赌”彻底破碎之后,纳粹德国再无力改变帝国崩溃的命运了。阿登之山,既是希特勒的荣耀之地,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11)、所以说,无论是从经济、外交、军事方面来说,希特勒都只是个外行。不过他却善于用人,这三个国家重要领域,他就物色到了自己的“三大金刚”:沙赫特、里宾特洛普、曼施坦因。

(12)、德国部队在几乎所有战场上,人数都居于劣势,始终处于以少敌多的局面。德国军队在这种劣势之下,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可以说德国之败,德国军队和希特勒完全有资格说一句:非战之罪。

(13)、因此,希特勒犹如一个没有经验、也没有经过训练的野生军事家,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嗅觉,也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维,更拥有成为一个天才将领的天赋。但是,军事指挥犹如开动一台极为精密极为复杂的机器,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14)、在曼施坦因推荐自己突破阿登山区的计划时,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15)、而德军“坦克洪流”在穿越阿登森林后,注定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德国。德国人的装甲大军出山后,摆在面前的已经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16)、其实,当时曼施坦因的计划也只有希特勒和古德里安两人表示欣赏,而其他德国将军对这个计划却嗤之以鼻:

(17)、不但燃油和武器弹药供应不上,德军的生活必须品也十分匮乏,冬天都无法满足士兵的御寒衣物,反战情绪和物资的短缺,必将影响到部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18)、但是1944年的阿登反击战,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常年的战争已经磨灭了很多德国人的斗志,甚至德军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希特勒的声音和行动,很多德国官兵都出现了厌战情绪。

(19)、不得不服,沙赫特真的很有经济头脑!他当时毕竟是“临危受命”,所以沙赫特上任后废话不多说,直接就搞出了针对德国失业问题的“三板斧”,并取得了和成功,让德国的600万失业人口都解决了工作。

(20)、难道希特勒真的有那么厉害,凭借“一己之力”就把德国这个“阶下囚”拉了起来?

(1)、而他的对手,苏联高斯大林虽然也并没有上过专业军事院校,但是,在苏联内战期间,斯大林曾担任过南方方面军军委会主席,对于大兵团作战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对于苏联红军的控制意志十分牢固,远强于空降兵希特勒。

(2)、“穿越阿登山突袭法国”提出人虽然是曼施坦因,但该计划后能得以顺利实施,完全得益于希特勒的大力支持。

(3)、战争期间德国发动的凡是对世界战争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战役,大都是在希特勒的瞎指挥下失败的。

(4)、众所周知,犹太人一直是纳粹上台后针对的目标,希特勒统治时大量迫害犹太人,他们的财产都被直接没收,成了纳粹德国的发展军费。

(5)、就在德国军队快要一鼓作气拿下苏联欧州全境的时候,希特勒突然下达命令暂缓对南北两线重要城市的进攻,分出一半的军队去攻占斯大林格勒,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苏联北方工业重镇。

(6)、不得不服,沙赫特这个人确实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

(7)、以上两人都算是纳粹德国文臣的话,那么后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武将了!

(8)、隆美尔的无奈和失误。首先,他没有装甲师的指挥权。虽然隆美尔全权负责“大西洋壁垒”工作,但他只是B集团军群司令,依然要受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的指挥,而能调动装甲部队指挥权的只有总司令。

(9)、希特勒听后十分兴奋,曼施坦因提出的这个计划大胆,完全符合希特勒提倡的冒险战略思想。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所有作战计划都必须具有突然性,闪击性。因此在希特勒看来,曼施坦因计划的战略思想无疑很对自己胃口。

(10)、直到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已经彻底失败,而且罗斯托夫也面临失陷危险的严峻形势下,希特勒才终下达了A集团军群的撤离任务,不过并不是全部,只有第1装甲集团军撤回南翼加入急需兵力的顿河集团军群序列,而第17集团军外加第1装甲集团军的2个师则留在了库班桥头堡,希特勒想保住这个高加索后的落脚地,以作为来年再度进攻高加索的跳板。此时南翼的形势岌岌可危,如果南翼战线崩溃了,别说库班桥头堡,连克里木半岛也不可能坚守了,曼施坦因急需更多的增援,而希特勒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是希特勒却在库班桥头堡留置了整整一个集团军40万人的强大兵力。

(11)、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12)、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13)、终,曼施坦因的黄色方案帮助德国人从北部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突入了法国境内,法国迅速投降。

(14)、而这个重担就被希特勒扔给了里宾特洛甫,希特勒上台后使用里宾特洛甫负责外交后,可以说德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功。

(15)、希特勒由于急于求胜,错误地发动了几次坦克大战,其中1942的库尔斯克和1944年的阿登战役都是坦克大战,战役的规模都是在1500辆以上各型坦克和装甲车。

(16)、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大体有两个主要进攻路线,一个是向黑海岸边的图阿普谢进军,占领这个重要的苏联黑海舰队基地,从而夺取黑海的制海权,进而在政治上对土耳其的立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通过海路运输也可以极大的改良A集团军群的后勤补给;另一个是向高加索产油区的格罗兹尼和巴库进军,切断苏联的石油来源。前者由第17集团军负责,而后者由第1装甲集团军负责,A集团军群司令的前任李斯特元帅之所以被解职,就是因为以他专业的能力判断出以A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和补给能力不可能同时达成上述两个目标,除非得到增援和改良补给状况,因此他主张集中兵力先进攻一个主要目标,而不是两个。希特勒认为李斯特和其他高级将领一样,或许谨慎,甚至是胆小,故而解除了其职务。

(17)、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小胡子希特勒退伍回到慕尼黑,此时的他生活很拮据,他从小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可是一战让他离梦想变得更加遥远,于是他只好成为慕尼黑警局的一名密探。希特勒成为警察局的密探,也就是混口饭吃,可是他却在不经意间抓到了一个展示他领导能力的机会,这个机会使得他成为德国呼风唤雨的人物。

(18)、然而,狂妄的希特勒却同时对三国发动了挑战。三个本身就十分强大的国家,又因为面临德国的挑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而反观德国的盟国,日本同床异梦、鞭长莫及,欧洲的盟国就是意大利。

(19)、可以说,希特勒在阿登山区的第一次战役,对手精心打造的马奇诺防线变成了“绣花枕头”。此次阿登战役的成功,并不是说希特勒个人的指挥才能有多高明,但至少说明他在战争初期知人善用,且信心坚决。

(20)、不过,德军装甲集群当时还是以轻型坦克为主,经过先导部队在山区一系列的开辟通道,终德军装甲部队顺利穿越了艰险的阿登山区。

(1)、希特勒就是靠屠杀德国共产d上的台,你觉得希特勒有可能和斯大林握手言和吗?

(2)、重要的是,一向精明的隆美尔也被盟军的“战略欺骗”所蒙蔽。他十分相信情报部门和海军专家的判断,他认为,在到处是暗礁的诺曼底,盟军是不可能在此登陆的,他坚持将实力强的第15集团军部署在加莱方向。

(3)、更要命的是,西线战场制空权被英美牢牢掌控,很多德军坦克成了盟军飞机的活靶子,只敢在晚上跑出来。于是德军的进攻越往前推,发现情况越对自己不利。

(4)、斯大林在军事方面的才华毁誉参半。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丧失了欧洲大部分领土和数百万的军队,显然,斯大林的战略误判要付很大的责任。

(5)、希特勒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了德国军队,并由于卓越的表现获得了铁十字勋章,但是,他只是一名士兵而已,根本没有足够的机会和舞台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

(6)、另外就兵力的集结上,希特勒确实已经抽不出多余的部队去加强“堡垒行动”的进攻部队了,1943年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明白德国面临着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巨大威胁,这个地方可以是西线,也可以是南线(地中海),无论如何德军都必须立刻开始加强这些防线。但是德军不可能做到在加强其他防线的同时,在东线集结足够强大的进攻兵力。“堡垒行动”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德军所预想的那么进展迅速,除了由于苏军防御能力的异常强大外,还由于德军步兵部队的不足,两个攻击集团军都缺乏足够的步兵来进行侧翼的掩护和补充前线进攻中的步兵损失,导致德军宝贵的装甲部队不得不分担两翼的掩护任务,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难以达成决定性突破。这说明德军在1943年无法同时应对数个防线上的作战,必须进行选择,在西线和东线之间。

(7)、但同时里宾特洛甫也是侵略战争的极力推崇者,他在担任驻英大使期就曾上书希特勒,他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实现改变德国不利现状的目标。

(8)、另外这些新兵的训练也极其不足,他们有的只接受了28天的军事训练就被调到阿登战场,几乎就是去凑人头、壮声势的!

(9)、所以,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带领德国走出阴影的“救世主”,至少当时的德国人是这样认为的。

(10)、那些将军们再怎么不情愿,他们还是迫于希特勒压力,老实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这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

(11)、苏联在1941年其实很虚弱,之前的苏芬战争暴露了苏军的僵化和幼稚,而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导致苏联军队极度缺少有经验的军官。

(12)、答案是非也。我们都知道德军在二战中取得的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是和德军中的那些杰出的名将分不开的。战略大师曼施坦因在参谋部里运筹帷幄,亲自设计出了白色方案和黄色方案;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率领着他手下的装甲部队横扫了老牌军事强国法国,甚至对投降的士兵喊出了“别耽误我的时间!”;沙漠之狐隆美尔更是将德国军人的古典气质发挥到了……没有这些德军名将们的鼎立相助,估计希特勒的失败来得会比预想的快多了。

(13)、阿登反击战发起时,德军的对手不仅是英美等国,东线强大的苏军也在极力配合西线作战。1945年1月6日,丘吉尔曾亲自向东线的苏联斯大林请求配合!于是苏军为了支援西线盟友阿登的战斗,他们比原定计划提前8天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14)、事后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为此,他带领他的参谋团队沿着海防线,考察了两个多星期,并按照意大利布置防御的原则,他认为有效的防御就是,登陆24小时之内将盟军消灭在海滩上,因为那时他们的进攻势头和防御能力是弱。

(15)、说到这,就要引出这场战争的主角-阿道夫希特勒。这位被很多业余军事爱好者认为是:战略和战术天才的风云人物。他的战争指挥艺术在人们的脑海和真实历史中,到底有无差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希特勒不会指挥精辟13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