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利与弊论述精辟93条

法家思想的利与弊

1、法家思想的利弊优缺点

(1)、论述: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人的自身修养等。后来很长时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他的和平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法家提出法治,主张改革,对国家的法治化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

(2)、政策和法律的严明易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全天下人向皇帝称臣,皇帝成为权力的中心,应该把天下分为36郡,统一百姓的称呼,全部叫做“黔首”。(关于郡县制,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简单说就是我们现今的公务员制度。)

(4)、铁制工具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在哪个时期:战国时期

(5)、’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不必无兽;以诈谕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6)、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7)、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仁”即“人”。

(8)、一说到儒家你会想到谁?没错,孔子和孟子。那么,以孔孟为首的儒家极为重视政治,重视到什么程度?重视到可以让这两位仙级人物奔波一生。儒家的政治核心就是仁,以教化为主,刑法辅之,通过上位者以身作则,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一样,来实现仁政,王政,大同社会。思想的纯正和高度以及正确性都是无可比拟的。

(9)、’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也。’”第韩非不吝美言,颂扬诚信美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高调赞美了晋文公以诚信将卫国的事情。“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攻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原之食竭力尽矣,君故待之。

(10)、至于后面的独尊儒术,缺点也比较明显,儒家独大,继而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发展有阻碍作用;优点也比较突出,独尊儒术适合君主教化百姓,对封建社会之稳定有一定帮助。为何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我们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春秋属诸侯国大乱战时期,天下诸侯王为了称霸,必定需要改革,但是前人周王朝的衰败无法给改革提供太多参考资料,于是,各个诸侯王都在摸索中。

(11)、影响:韩非子思想成为秦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朝的覆亡。

(12)、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讲究仁义以及君王对于百姓的统治。但其实墨家与儒家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来规范思想,儒家是为君王所服务,自然与《周礼》有些相似,讲究礼仪与排面;但其实墨家是站在了平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多讲究的是勤俭节约。如此一来,墨家和儒家是站在了对立的立场。

(13)、这时,有朋友可能会疑问,独尊儒术不算极端吗?为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作为主流思想几千年不衰,为何独尊儒术的情况没有转化到其对立面?这个问题要回答也不难。

(14)、’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15)、他的整套制度让秦国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成为国家服务的螺丝钉。

(16)、第管仲把诚信的道德观念拓展到刑罚和军事领域中。他分别在《管子·权修》、《管子·版法解》和《管子·九废》中指出:“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岂敢为之乎?”;“刑赏信必,则善劝而奸之”;“今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而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将不战之卒,而幸以胜;此兵之三暗也。”

(17)、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需要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进行指导,要建一套能够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意识形态,就需要人才。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之强大,自然会广纳贤才,以期摸索出一套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天下。时逢战乱时期,而指导国家之发展的意识形态尚在摸索中,诸侯王又求贤若渴,百家争鸣自然是大势所趋。

(18)、所以说,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并不适合封建制度运行下的江山,要么是太过于柔和,要么便是太过于严苛,而这其中只有儒家的思想偏于中庸,恰好与朝廷和贫平民所追求的价值相契合。同时,孔子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上升到家庭再由家庭推及到国家,如此一来以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将其化为家庭教养之中,后上升至国家品行。而国家所要运行的机理,其实便是如此中庸的一种文化,既能从个人之中找到影子,又能升华为国家深厚的底蕴。

(19)、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2、法家思想的利与弊论述

(1)、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语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2)、有由姜文葛优指导的电影《秦颂》,揭露了大一统的观念,还有如电视剧《大秦帝国》讲述秦国的崛起兴盛衰退都值得我们一看。

(3)、法家认为儒家所谓的“爱人之心”实际上是“伤民”,而儒家那套繁杂的仁义礼节不但于民无益且有害,是暴政的发端。而法家坚持,利乃是人们行为的动因,这既是社会事实,也是社会应该倡导的原则。这与法家好利、自为的人性论思想一致,并由其沿袭而来。

(4)、甚至当时还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秦国商鞅新法推行十年的时候。

(5)、如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

(6)、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

(7)、《易经》的屯卦、履卦和蹇卦,就是以上主题的鲜明生动的写照。

(8)、(1)根据材料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6分)

(9)、在法家的另外两派中,或多或少还留有人治的后门,比如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术治派,他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在韩国实行变法,但他那套法律的终解释权在于君上,而商鞅的法律,连君上也可以制裁。

(10)、法家的思想割裂了传统文化中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否定传统的阶级制度,因利而导,通过“法”、“术”、“势”三个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11)、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将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坦克、枪、防毒面具等新词进入英语。

(12)、秦国采用了法家的观念,以法家的思想治国,仍用了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一批法家名士,后统一了六国。

(13)、法家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臣下不得行使。从而建立起一种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14)、帝王有时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统治百姓的思想,使得江山长治久安,难免会将法律变为严苛且压抑的条文,成为大众百姓身上的一道枷锁。此时的法律已经不是原先为天下公平正义而呼喊的法律,已经全然违背了社会当时所运行的初衷。

(15)、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其滞后性。

(16)、秦始皇实行的不可能是儒家思想,问题出现了,他实行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17)、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意思是,法家这类人,大概都是从理官发展而来。

(18)、向汉武帝提出实施“推恩”建议的大臣:主父偃

(19)、其实,秦国一直以来就喜欢用法家的思想,在秦孝公在任用商鞅之后,就在秦国内部大力推举了法家思想。

(20)、现在主流学界对法家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其实法家还是有许多先进的好的东西的。商君书和韩非子是法家两部重要的奠基。中央集权只是制度,法家也绝不止是效忠帝王这么简单。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不是偶然。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以法治国的典范。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3、法家思想的利与弊论文

(1)、说到中华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大部分朋友都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国天下的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法家终胜出。其它各家在那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很难实现治世的目的。法家为什么能够终胜出呢?因为它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

(2)、从个人角度看,我是讨厌法家的。但是法家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未来又必须存在,为什么?因为皇帝,也就是执政者需要它,我们从现实角度出发,历史上那有一个一心只想做好人,却又是好皇帝的人?不存在的.......总之纯法思想治国是以失败告一段落的。治国还是要向法家取取经的,但是商鞅理都不要理他,没啥可学习的,其他人物还是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纯法治国想必大家已经看到了,王也法,亡也法。

(3)、那我们来看一看政治思想的实践。据春秋史料记载,孔子在鲁国出仕中都宰,一年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还是很有实际操作性的。后来到了秦王朝,受到法家打击,到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的提议,从此成为了中国政治的正统思想。

(4)、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来──钱袋子和兵袋子被秦始皇给牢牢抓住了。

(5)、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法家在汉朝并没有被抛弃,依然得到重用。此后,法家和儒家也一直是互为表里,作为封建王朝治国的指导思想。

(6)、道家主旨是自然和谐。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追求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7)、按照常识,乾的表现为阳刚,坤的表现为阴柔;而王夫之则提出了“阴阳十二向背”的观点,认为乾不偏阳而包含着阴,坤不偏阴而包含着阳:“非乾则坤,非坤则乾。十二位之间,向背而阴阳各足,既不容毁乾而无坤,毁坤而无乾……”(王夫之《周易外传》卷未济卦)

(8)、道家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其实就是陶渊明所推崇的桃花源,使百姓自由发展。一般道家的思想适用于王朝建立初期,如刘邦、文景帝时期,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道家此时便是适用于王朝发展的思想。

(9)、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皇帝:汉武帝

(10)、投票时间:5月3日00:00—5月18日00:00

(11)、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12)、法自君出,实行“独断”,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13)、不过想来以秦始皇的自大,选择分封制的几率还是很小的,而事实也证明了如此!

(14)、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15)、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这一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曾迅速导致了秦亡。 

(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6分)

(17)、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

(18)、透过《易经》,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民族的多灾多难。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多灾多难,你才能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深沉的方面和深层的底蕴。《易经》让我感觉到,这个民族的苦难牵涉着一种生存的动力和意志力。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险境,经历许多曲折和坎坷;这时候,那种动力和意志力会牵引着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转祸为福,逢凶化吉,柳暗花明。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19)、《商君书·错法》中指出了统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论实现自己的统治,“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的人性论,部分的受了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他以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举出了社会上的溺婴习俗说明这一已经演化为自私自利的思想。

(20)、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4、法家思想有什么缺点

(1)、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夜日又复立表,又令如邑中如前。邑入守门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赏,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有描述:“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市,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强调法律价值的性,忽视德治,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3)、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实施推恩令

(4)、即使你是皇族亲戚,但没立下军功,同样也是不能够封爵的!

(5)、孟子的人身攻击及其对杨朱“贵己”、“重生”思想的曲解

(6)、可能讲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一定客观,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对诸位看官的口味,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全当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编感激不尽!

(7)、任何一本典籍讨论的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面向,《易经》也是一样。《易经》的可解释性广泛,蕴含性丰富。所以,历代对它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又可以激发、开拓思想的很多新领域和新方向。在众多的解释面向之中,这里主要探讨《易经》的一个主题,即“《易经》文本对人生旅途中艰险戒惕的写照与祸福转化的哲理”。

(8)、法家的法治一个重要的实践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

(9)、二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吸纳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由于限制了贵族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论的藩篱,秦国各阶层精英以及山东六国学子、能人都有机会凭本事和作为在秦国得到重用,形成了广泛吸纳、择优选用的用人机制,而其他诸侯国选拔人才选来选去都只是在贵族圈里转,久而久之成了矮子里面选将军。其中,魏国典型,兴秦灭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国人,并且魏国还出现了太子当丞相的奇特景观,到底是魏国无能人胜任丞相还是太子嫌自己官职太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新法将秦国的土地赋予平民耕种,吸引了上百万的山东六国老百姓拖家带口投奔秦国。这可以算得上大手笔,当时一个大的诸侯国人口也就几百万人,以百万计人口此长彼消对国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后来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东诸国合纵攻秦所能聚合起来的兵力才二十万,而秦国轻轻松松就可以出动五十万大军。

(10)、法家重视法治,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措施是“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

(11)、中考历史|热点解读之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专题

(12)、一个成熟的君王,并不会局限于一个学说思想,所谓百家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怎么用的顺手怎么来。既需要用儒家思想,来树立自己仁君的形象,同时又要用法家的手段,来鞭打那些对自己地位构成挑战的臣子,树立帝王的威严。百家思想,运乎之妙,存乎一心。

(13)、贾谊的观点很明确,也很锋锐直接,秦始皇不实行仁政,失败就是必然的!

(14)、秦朝中央机构设立的三种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5)、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16)、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卷

(17)、主要阐述的是在阶级社会里阶层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等社会秩序。

(18)、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本恶论观念是从荀子性恶论思想的继承。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

(19)、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兼论《杨朱篇》非魏晋时伪托

(20)、这措施秦国上下所有人都投入进来,他们为国家卖命,为国家努效力,每个人都有争斗心,都有荣辱心,所有人的荣誉利益都和国家联系绑在一起,完全成为国家的螺丝钉。

5、法家思想的利与弊500字

(1)、就连女人也参与了进来,作为后放输送的功能。

(2)、秦朝所推崇的正是法家的思想,但是秦朝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过于严苛的法律,造成了百姓身上的负担,进而激起了百姓的逆反心理,非但没有达到原先所设立的良好效果,反而使秦朝的江山迅速瓦解。

(3)、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

(4)、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5)、《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认为,儒家所说的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

(6)、履卦的卦象是兑下乾上,头上压着天,脚下踩着沼泽,这是人生旅程中面临的一种现实而惊险的困境;对这种历程形象的描述,就是卦爻辞中的“履虎尾”,“履虎尾”就是踩着老虎的尾巴前进。履卦的卦象是以兑遇乾,即以和悦践履于刚强之后,是一种身处危境的状况。不过,其卦辞则是“履虎尾,不咥人,亨”,身处危境而不被伤害。这就提示我们,以柔履刚,以下顺上,以阴承阳,阴柔终可以不见伤于阳刚。而履卦的爻辞中具概括性的,是上九爻的“视履考祥”:“视”是内视反省的意思,“考”是向外考察了解的意思。人生的重重遭遇之中,我们如果想获得理想的结果,一方面需要反省自己,另一方面需要考察所处的环境,内省和外察让人谦柔戒慎,从而转危为安。

(7)、汉武帝设立的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的制度:刺史制度

(8)、从“变化”的观点出发,“纯乾”和“纯坤”则都是不存在的;“纯”意味着没有了变化的动力,事物各自归于静止。在一段时间内,如果只有“纯乾”而没有坤的辅助,那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形态是如何再次凝聚而成的呢?如果只有“纯坤”而没有乾的协同,那么,事物之“象”是如何再次昭著起来的呢?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是用反问的方式来反对《序卦传》以乾为首和《归藏易》以坤为首的观点。因此,王夫之提出“乾坤并建”的观点,强调乾和坤都是不可偏废的。

(9)、沉重打击匈奴使其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漠北战役

(10)、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祖冲之

(11)、因为利益划分很鲜明,在那种环境下普通百姓也能够有建功立业封爵的机会,而不再只是当时的王侯公爵贵族才有机会。

(12)、还四处搞封禅大典、云游、自夸其功祭祖刻石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他的一生都梦想着要长生不老,就连死前都蓬莱想着求仙……

(13)、率领汉军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卫青、霍去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法家思想的利与弊论述精辟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