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之林作品(靳之林官网)

1、靳之林官网

陕西,黄河,内蒙自驾游(十)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三秦大地,黄河岸边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自驾游就是一路扫荡挖掘,只要你够用心就会找到那些人少景好的小众之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处的明长城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对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有重要价值意义。2001年6月25日,镇北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代的变迁,镇北台外围的土城墙和城门都已损毁,其核心部位台基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1年重建修复后的镇北台,虽修复痕迹明显,缺少点古朴气息,但整体看上去气势宏伟,不愧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今天探寻的第二个古迹,是位于榆林市佳县的香炉寺,它坐落于佳县城东北黄河畔的悬崖峭壁上,临河而建,地势险要,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寺院由两部分组成,西边部分与山城腰部相连,内有龙王庙、娘娘庙、寄傲厅;东边部分一根高20余米,周长约15米,形似香炉的巨石,从黄河惊涛的拍打声中崛起于半空,这巨石称香炉峰。香炉峰顶建一观音庙,东西两部分由一5米长,1米宽的天桥相连。人们站在香炉峰顶,如临空绝际,东眺吕梁山脉,起伏连绵,宛如骏马奔腾;仰望佳县山城,好象与天际相接;俯瞰黄河,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霞光将香炉峰映入黄河之中,酷似传说中的“蓬莱景”,故香炉寺又有“黄河小蓬莱”之称。香炉寺虽小,但名气不小,留下了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足迹,一九四七年十月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来香炉寺参观,望着脚下波澜壮阔的黄河,留下了“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至理名言。今天走进香炉寺,被它独特险要的环境所征服,当通过一米宽的天桥,来到一柱擎天的香炉峰顶上,远望脚下婉转流淌着的黄河之水,突然觉得咆哮的黄河在这里停下了奔腾的脚步,变得温和了许多,是不是被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香炉寺给镇住了?今天游览的最后一个古迹,是米脂窑洞古城,它位于米脂县城东南,总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历朝修缮扩建,是一座逾越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个古城山环水抱,两山俯瞰,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风水学说。古城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骨架,儒学巷、石坡和寺口巷等十三条小巷分布于大街两侧,构成形若凤凰单展翅的“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整体格局。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称誉古城为“中华民族之魂宝”。今天走进古城,感觉破和旧,乱和脏,说实话这个窑洞古城确实很旧,很有历史厚重感,但同样因为太旧,缺少保护,整个古城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老屋,到处是断垣残壁,倒塌的老屋,但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样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古建筑中还有许多居生活居住在里面。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乱和脏,街道上车辆无序乱停,门前屋后到处是乱堆物,遍地都是杂物。可以很肯定的地说,如果政府再不下大力气进行保护性修复,若干年后这个古城将消失,好在榆林市和米脂县政府部门已着开始老城改造,或许我们是最后一批参观到未改造前的米脂窑洞古城。

2、靳之林作品

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其作品中的色彩、明暗、情感无不散发着纯朴、真实的生活气息,重视造型和笔意。[耶][耶]#靳之林简介#

3、靳之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武民间剪纸第五代传人李君在彰武县两家子镇左家村,一直过着农村妇女过去那种"上炕剪子,下炕锄镰"的原生态生活。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压抑不住她内心对生活之情,一棵白菜、一只蝴蝶、一群小鸡 此类农村司空见惯之物,在她眼中却是美、也是趣,又在她的剪刀之下而神形毕肖。她,叫李君。李君,1968年生人,父母都是农民。四十多年来,李君一直生活在农村,貌如其名一样平凡,而其剪纸艺术作品却着实让人惊叹。2009年4月,彰武民间剪纸被列入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君被确定为省级项目传承人。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象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彰武民间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中华民族传统剪纸一脉相承的艺术特质。其表现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融入乡土民俗、艺术形态和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抒发了民间百姓的文化情感。李君是省级非遗项目彰武民间剪纸第五代传人。她不愿意提起小时候的事儿。她说,当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年有病,当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我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家庭太困难,父母思想陈旧,决定供男孩念书不供女儿念书。我7岁时一次意外腰受了重伤,也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没念书所以有更多时间玩,当时就是用剪刀在废纸上瞎剪,后来就是看着院子里的家禽剪,越剪越像,越剪越有瘾。我10岁母亲就去世了,弟弟才5岁,那时我每天做饭看家,自己还学会了拼音,还会用字典查字,断断续续还学了点字。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地上用树枝画、用剪刀剪。因为那时没有笔纸,用剪子剪的都是过年捡到的糖纸,还有哥哥上学用的仅有的一点废纸。最让我痛心的事儿,母亲过世后,父亲不在家,就剩下我和弟弟妹妹在家。有一天晚上大半夜大南风把家炕上的窗户吹掉了,我醒了就喊醒小弟小妹3人试着把风吹掉的窗户安上,结果风大安也安不上堵也堵不住,就这样睁着眼睛捱过了一宿。现在我还是怕大南风,一刮起大南风,我就毛骨悚然...李君沉思一会儿接着说,我7岁最有意义的一天,一个亲戚来我家说乡里有一个和我是家族的老太太论辈分我还给她叫姑姑呢,老太太叫李明玉,喜欢剪纸,亲属说让我有时间和老人学学去。有一天亲戚带着我去了老人的家,一进老人的小屋满墙粘贴的花花绿绿的剪纸,当时我看呆了。老人见我非常亲切,我一问五颜六色的剪纸是怎么作的,老人当场教我怎样作粘画,当时老人毫无保留地做给我看讲给听。从那时起我又学会了粘画,从此就更痴迷。以后的创作中,在老师的基础上,我又融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想。谈起李明玉老师,她是喋喋不休,喜形于色。彰武县的民间剪纸艺术,受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以及地域和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李明玉(甘李氏)(已故)、杜孙氏、黄姚氏(已故)、王宝树等一代最为典型的民间剪纸艺人正处在清朝末年,那时,青年妇女多以心灵手巧为荣,未出嫁前谁家姑娘针线活精巧便被世人崇尚、羡慕,多以13-14岁时都会剪窗花,每人都有针线笸箩,里面装有各种花样子、精美的活计成品。李明玉1901年出生,自幼受母亲的影响酷爱民间剪纸,一生中剪纸作品数以万计,她的居住环境就是剪纸的艺术殿堂,她的剪刀下,人、动物、花鸟、鱼虫,无所不有,尤为生动的如小猫、小狗、山羊、耕牛、雄鸡、梅花鹿等选型各异,栩栩如生。她剪下的蝴蝶姿态万千,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造成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其风格独特,先在各种纸画出各种图案,然后再剪。其图案构思离奇,如传说中或神话中的人物,有的似人非人,有的似动物又非动物,似是而非,且色彩艳丽。中华民族任何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在一片彩纸中做文章,而李明玉却是剪贴画相结合,以剪为主,贴画多层次重彩组合,并利用废旧包装纸进行剪贴,使她的剪纸作品色彩斑斓,妙趣横生,是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另类,经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鉴定,其风格在全国少有,其构思精巧,粗中有细,栩栩如生,是剪纸艺术的一个奇迹。李君7岁从师李明玉,40多年始终坚持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为彩色剪纸,图案色彩斑斓,创作时,首先根据剪纸主题和色彩需要,从包装纸中选取适当的材料进行构图设计,剪裁后将各个部分拼贴在一起,最后用毛笔局部绘染。构思新颖,内容极富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君的剪纸艺术,不仅保留了剪纸创作之初态,且汇聚剪纸艺术精华。其创作手法之灵活多变、表现形象之生动自然,为当代民间剪纸艺术增光添色。其表现主题既有鸡犬禽鸟家畜类,又有仙鹤之类祥瑞动物;既有活泼童子,又有善目慈眉之老者;既有欢喜热闹之景,又有采莲锄草之劳作场面。所剪内容无不源于生活物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待续)

4、靳之林个人资料

画家笔下的毛泽东,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图1:潘世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图2:卫祖荫《毛泽东领导长沙泥木工人罢工》图3:赵域《毛泽东同志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图4:辛莽《毛泽东在延安》图5:张祖英《窑洞里的构想——毛泽东在延安》图6:罗工柳《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图7:靳之林《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图8: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图9:王吉松《毛泽东会见希斯》

5、靳之林水平如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五)米脂窑洞古城位于米脂县城东南,总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历朝修缮扩建,是一座逾越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个古城山环水抱,两山俯瞰,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风水学说。古城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骨架,儒学巷、石坡和寺口巷等十三条小巷分布于大街两侧,构成形若凤凰单展翅的“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整体格局。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称誉古城为“中华民族之魂宝”。米脂窑洞古城由最初的宋元古城,扩大到明清古城,最后又兴建了民国新城,最终形成了三套古城的总体格局。第一套为宋元古城,俗称上城。第二套为明清古城,俗称下城。第三套为民国新城。#靳之林简介#

6、靳之林油画

1989年,侯黎明到日本东京留学,每月的薪水高达13.5万日元。当时许多人以为他会留在东京,没想到东京出租车司机的一句话,让侯黎明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侯黎明,1957年出生,山西人,现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他从小跟着当兵的父亲到处走,后来辗转来到了西安。他从小喜欢画画,但当时他父母觉得画画就是不务正业,每次回家,他的父母都要检查他的指甲,看看有没有染上颜色。然而,命运似乎眷顾这个有天赋的小男孩。侯黎明在学校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张明德,他跟着张老师学习绘画,参加美术小组,办黑板报,写各种语录和标语,不知不觉间,他可以画出许多作品了。1973年,侯黎明考上了陕西省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在这里学习油画。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延安工作。在延安地区的文化馆的工作中,他结识了许多精英,有诗人、摄影家,还有来自中央美院的靳之林老师,让他在油画上面的技艺更进一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陕西省艺术学院变成了大学,侯黎明决定再次报考西安美院,重新学习提升。于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以全校前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美院,这一次求学,他遇到了自己的伴侣娄婕。毕业之后,在娄婕父亲的建议下,他们二人决定去敦煌!原以为,到了敦煌就可以当艺术家了,却不曾想,他们却需要在这里要沉下心来,从感受敦煌的一草一木一文物开始,悉心临摹壁画、研究佛学,才能谈艺术创作。为了更好地学习绘画工艺,了解敦煌的文化,1989年,侯黎明决定去日本东京留学。为什么他不带着娄婕一起去呢?因为当时的敦煌研究所的所长,担心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去日本,怕一走就不回来了。原来,在1980年代末,国内掀起“出国热”,侯黎明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天天学习外语,特别想“走出去”。然而很多理工科的人,出了国就没回来。1989年,侯黎明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跟随平山郁夫学习日本画。侯黎明在日本地位受到了很高待遇,每月薪水13.5万日元,相当于一个月4000多人民币,当时国内的工资才100块,所以国外优越的条件,让很多中国留学生产生了留在海外的想法。侯黎明却和这些留学生不一样。一次,他乘坐出租汽车,他惊奇的发现,连日本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敦煌。出租车司机一听侯黎明从敦煌来的,觉得他非常厉害,表示自己非常遗憾没有去过敦煌,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去敦煌!这一刻,侯黎明感受到了敦煌的重要,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在日本,他更加清晰地看到敦煌的价值和地位,知道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所以他必须回去!据说,从敦煌美术所出去的留学生,最后都自觉回到了敦煌。我想,正因为他们走过的地方越多,才能越清晰地懂得“来”与“回来”,其间他们所经历的所有零碎的光阴,都渐渐汇聚成了大漠上空的每一个温暖的日出。笔者今年国庆去敦煌时,曾遇到几位日本游客游览莫高窟,在阳关,又遇到日本一家四口看汉长城遗迹。那一刻,我深受触动。疫情期间,日本游客跨越山海来到中国的大西北,看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看凄楚悲壮的阳关,也许就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都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希望今后有更多新一代年轻人,愿意投身敦煌、研究敦煌,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你去过敦煌吗?敦煌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呢?欢迎讨论哦!#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7、靳之林最后结局

央美教授靳之林90岁高龄时在风雪中写生的情景,即使头发、眉毛、衣服被雪覆盖了,也依然坚持在画架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靳之林作品(靳之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