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的女儿张传彩简介(张传彩书法作品欣赏)

1、张传彩书法作品欣赏

这是一张40年前的老照片,中立者是张伯驹先生,左首女士是伯老女儿张传綵,那么右首这位先生是谁呢?

2、潘素的女儿张传彩简介

1941年,在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被绑架者正是被人们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伯驹的女儿回忆说,“我父亲每个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开会,一大早飞机下来以后,我们的车去接父亲。”像往常一样,一辆汽车开在前面,张伯驹乘坐的那辆车跟在后面。谁知一进胡同口,张伯驹很快被一辆黑色小汽车上下来的人带走了。绑架者的身份和底细也很快成了上海滩公开的秘密——他们是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就要撕票。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有钱都买了字画。”张传彩回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潘素后来想方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丈夫却偷偷告诉她,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父亲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他说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平复帖》是现存有据可查的年代最早的名家法书真迹 。 大约早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五十年 。《平复帖》因首行中有“平复”二字而得名,传为西晋陆机所书。据记载,张伯驹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归溥儒所有。溥儒是清朝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的孙子。溥儒在1936年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情让张伯驹听说后久久不能释怀。据王世襄回忆,张伯驹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因此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但溥儒索价20万元,张伯驹力不能胜而未果。第二年又请张大千也向溥儒求购,同样在20万元的要价前止步。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张伯驹后来偶然得知溥儒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经傅沅叔斡旋,以4万元购得。张伯驹后来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听说此事后,也想拿到此帖卖给日本人,出价便是20万。庆幸的是,《平复帖》已在张伯驹手里。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在张伯驹眼里,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民国时期,国学大师谢兰圃曾借到《平复帖》,不想在自己手上被盗,自己摔伤,老仆人被迷香药迷昏,爱徒也被打成重伤。谢兰圃在医院昏迷多天后,醒来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藏书和法帖全部变卖掉,得了12000块钱,用来赔偿《平复帖》。殊不知,一件国宝文物可是用区区金钱就可以去补偿得了的吗。这在新武侠小说《江湖消亡史》中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插曲。谢兰圃在临死前对前来探望他的卢秋心特地感慨了一番。他说:“大清没的时候,我的心几乎也被剜下去了。现在想一想,我真是为了大清国如何如何吗,也未必然,我舍不得的,是这些东西的式微啊……”那些文字、金石、碑帖、旧式的礼节,古老的建筑,甚至于天空中的鸽哨,琉璃厂的玉器,这一切的一切,必将慢慢地消逝,无可阻挡,也无法阻挡。旧式的文化,终究将随风而逝。为那些崭新而活力的东西,然而在老人看来却是陌生的东西所代替。忽然卢秋心明白了为什么老人要借《平复帖》,那是一种缅怀,缅怀昔日的岁月。然而为了那一份情绪,却造成了今日这般的结果。《平复帖》被盗,连自己心爱的徒弟生死未知……当晚他据自尽了,给老仆人留下一张字条,让他把自己的房屋卖掉,除了留足仆人的生活费以外。剩余的钱连同卖书画所得的12000块钱,一并作为《平复帖》的赔偿。在谢兰圃老先生自尽后,卢秋心收到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机警聪慧的卢秋心马上意识到点儿什么,按照地址找了过去,是一位日本古董商人的住处。并且那位日商马上就要离开中国了,因为他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宝——中国的《平复帖》。后来,卢秋心终于又将《平复帖》偷回来。这一偷走又拿回来的过程,都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那位为了钱财有点不择手段的幻术师。他为了钱给日本人做事,不惜伤人盗帖,后来又通风报信,让卢秋心去偷帖。他最后说了一句良心话,我也是中国人嘛。因为是中国人,张伯驹不惜重金收购《平复帖》。因为是中国人,卢秋心为了《平复帖》冒死偷回。因为是中国人,幻术师不忍《平复帖》被流落到日本。因为是中国人,谢兰圃借帖缅怀,赴死赔偿。《江湖消亡史》一部值得品读的书中精品。#紫焰小说读书会#

3、张传彩家庭资料

2008年,张柱堂到北京看望北京大学杨辛教授。一见面,杨辛就对他说:“你爷爷捐献的《游春图》这次立了大功了。”原来,欧洲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存疑,而《游春图》经鉴定距今已有1500年,充当了关键证据。而提到这副《游春图》,便不得不提张柏驹。他的父亲是直隶总督,家里开着银行,住着李莲英的宅子,一生捐献了价值高达1436亿元的文物,而临终前却只能住在简陋的八人病房中,生活中从不挥霍的民国四公子张柏驹,怎么最后落到这步田地呢?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便被过继给张镇芳。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也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他在袁世凯失意时资助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的交情很深。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家人希望张伯驹进入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一部《古文观止》他可以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从30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1924年,溥仪逃往长春时带走了历代书画珍品1200余件,宫中其他人也把一些字画据为已有,张伯驹就派人四处收买,买到了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等书画珍品。而张伯驹散尽家财,不让国宝《游春图》流失海外的举动,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游春网》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画上有宋徽宗赵估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体,生动描绘了许多人物游春情景,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一幅画卷,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1946年初,在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故宫散失的书画。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了解到,《游春网》 辗转到了北京古玩商马霁川的手中,要价800两黄金。为了不让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向故宫博物院建议,由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是,故宫博物院无力购买。心急如焚的张伯驹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商,《游春图》是国宝,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再转手洋人很困难,经多次通融,他同意降价让于张伯驹。张伯驹和妻子把居住多年的一座宅院卖掉才凑够了买画的200两黄金。彼时,他们已倾家荡产,居无定所。有一个叫张群人人知道此事后,捎信给张伯驹,愿以500两黄金求张伯驹割爱《游春图》,张伯驹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游春图》以购时之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园画大师刘海粟评价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伯老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去世后,潘素很想为丈夫建一个纪念馆。1987年10月,潘素带着女儿张传彩回到项城,与当地政府协商建纪念馆事宜。可惜的是,直到1992年潘索去世,张伯驹纪念馆仍是遥遥无期。此后,身为北京小学教师的女儿张传彩为完成母亲遗愿,继续奔波。1998年,张传彩去看望北京住院的张柱堂时,希望张柱堂利用他在文化界的影响,接过这个重任。2001年,在启功、欧阳中石、史树青、孙轶青等书画家泰斗的帮助下,张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张伯驹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筹委会得到了京城很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也收集了一些张伯驹的资料。2004年,张柱堂回到了项城。在他的多方奔走下,2005年7月17日,项城市决定筹建张伯驹纪念馆。市长办公会纪要中说,项城是张伯驹先生的故乡,为这样一位誉满中外的杰出人士修建纪念馆,是家乡人民对他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提升项城城市品位和文化底蕴的一项必要举措。因种种原因,纪念馆并没有动工。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刘庆柱等12位科学文化界委员,提交了一份与此相关的提案。提案中说,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时,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西安事变”中,他敦促张学良将军逼蒋联共抗日,解放前夕,伯驹先生积极协助中共地下d组织进行和平解放北平之谈判;解放以后,伯驹先生没有将价值连城的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提案建议,在张伯驹的故乡河南省项城市修建一座纪念馆或艺术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柱堂认为,张伯驹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爱国人士,是家乡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口乃至河南一笔不可复制的独特的人文财富。在他家乡建纪念馆,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张伯驹文化,也可以提升城市内涵和气质。其实,对于张柏驹来说,建不建博物馆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只要他内心充实,便无所谓会不会被后人记住了。#人物# #历史#

4、张传彩

这里介绍潘素1915年出生,1935年遇到张伯驹,生下一女,张传彩,而张传彩出生为1932年,写的是否属实?

5、张传彩是潘素亲生的吗

1935年,37岁的张伯驹,看上了20岁的妓 女潘素,甩出一沓钱要为她赎身。老 鸨却说:“这姑娘大有来头,花钱可赎不走。”未料,张伯驹竟然买通官兵,把潘素劫走,此举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潘妃”又叫潘素,她本来出身名门。她通诗书,谈吐不俗。她精音乐,尤擅琵琶。未料,13岁那年,命运露出了狰狞的一面!潘素惨遭噩运,被继母设计卖去了青 楼!潘素深陷泥淖,过了7年迎来送往地狱般的日子……1935年,20岁的潘素成为天香阁的头牌,不少人慕名前来。一次,37岁的张伯驹路过上海,去天香阁吃花酒。潘素一曲琵琶,如天外来音,令张伯驹倾倒。“真是天女下凡!”他提笔就是一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张伯驹此联一出,席上掌声雷动,潘素受宠若惊。想那张伯驹是谁?他是张镇芳的儿子,与张学良、袁寒云、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不久,在张伯驹的花式追求下,两人双双坠入爱河。潘素忍不住吐露心声:“带我走吧,我不该烂死在这烟花之地,我想活得像个人!”活得像个人,这是潘素发自肺腑的愿望。张伯驹心疼不已,立马要为她赎身。谁知,老 鸨支支吾吾地说:“这姑娘大有来头,花钱可赎不走……”第二天,潘素就失踪了!张伯驹再三追查,这才知道——原来,军政大员臧卓,早就看中了潘素。他强行将潘素抓了起来,囚 禁 在一品香酒店。张伯驹也不是吃素的,怎么可能轻易放弃?他买通了臧卓的卫兵,瞅着臧卓不在的空当,闯进潘素被关的房间,拉起她就走!“赶快回到北平,就没事了。”就这样,潘素从地狱中爬了出来,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嫁给张伯驹后,潘素总是在想:“我该做些什么,来回报老天给我的这份幸运?”于是,她抓住命运的转机,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最终,她选择专攻绘画,成了一代山水画家。她曾3次与张大千联袂作画,也曾与何香凝一起创作了几十幅山水画,为 抗 美 援 朝 作画义卖。一时间,潘素的名字在美术界传颂。而张伯驹,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收藏鉴赏家,尤其喜欢收藏字画。因此,潘素不仅仅是张伯驹的伴侣,更是知己,两人在艺术上琴瑟和鸣,有着强烈的精神共鸣。张伯驹为了收藏古画名帖,几乎散尽万贯家财。有时,一栋大宅仅仅换回来一幅轻飘飘的字画,连张伯驹的母亲都无法理解,旁人更是暗笑他是“败家子”。这时,只有潘素默默支持,她知道这些字画对于张伯驹的意义。一次,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此时,他们的家境大不如从前,潘素稍微有些犹豫。张伯驹见状,往地上一坐,像个孩子一样,撒娇耍赖、不依不饶。潘素哭笑不得,又哄又劝:“好好好,大不了我卖掉自己的首饰给你买!”就这样,潘素一直与丈夫在收藏上同进退。然而,张伯驹买这些字画,并不是为了占有,而是担心国宝流落海外。他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后来,张伯驹将收藏的118件书画名迹,包括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无偿捐献给国 家。对此,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说:“父亲是一个爱国 家的人,他认为这些文物首先是属于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只要国 家能留住它们,他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晚年,张伯驹和潘素几乎一无所有,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两人虽然落魄了,却没有潦倒之相。闲来无事,她作画,他在画旁配上诗句。张伯驹对潘素的爱,四十年如一日,常常写诗词送给妻子。每年元宵恰好是潘素生日,他更是动情,曾写道:“齐眉对月,交杯换盏,犹似当年。红尘世上,百年余几,莫负婵娟。”关于张伯驹的痴情,黄永玉曾经亲眼所见——那年,张伯驹已经80多岁了,黄永玉偶遇他在西餐厅独自用餐。吃完后,他颤颤巍巍地,将四片面包抹上黄油和果酱,用小手巾细心包裹好,说是要带回去给潘素吃。这就是潘素与张伯驹的爱情故事。潘素早年沦落风尘,有幸得遇良人。她有才华、有见识、够努力、独立自强,最终在书画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她始终保持与丈夫在精神上的同步而行,因此收获了丈夫痴心不悔的爱情。而张伯驹,倾家荡产抢救国宝,爱国爱家爱彼此,将一份儿女情爱,升华为家国大爱。两人相遇之后,一路同行不离不弃,成为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世间难得心心相印的夫妇,这对才子佳人,一生无憾矣!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注;图1为潘素;图2为张伯驹;图3为两人晚年合照#头条创作挑战赛#

6、张传彩儿女

北京收藏大家张伯驹被绑架后,严禁家人用收藏的文物变现赎人,自己受尽磨难,历时8个月才获救。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被绑架者是北京收藏大家张伯驹。他是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每周都要到上海开会,这天一早下飞机以后,家里的车去接他。像往常一样,一辆汽车开在前面,张伯驹乘坐的那辆车跟在后面。谁知一进胡同口,张伯驹很快被一辆黑色小汽车上下来的人带走。绑架者的身份和底细也很快成了上海滩公开的秘密——他们是汪伪特工总部的“七十六号”特务组织,果然狮子大开口,向潘素索要三百万伪币,否则撕票。张伯驹的大少爷脾气上来,绝食抗议,好几天不吃饭,人便消瘦下去。绑匪们明目张胆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那些珍贵的字画了。为防备恶果,经友人孙曜东花钱打点了一番,潘素才得以见到已经有气无力、憔悴不堪的丈夫。张伯驹置生死于度外,悄悄关照夫人:“你怎么样救我都不要紧,甚至于你救不了我都不要紧,但是我们所收藏的那些精品,你必须要给我保护好。你怎么样放好、安排好,别人只要不知道,你一件也不能给我透露出去。你别为了赎我而卖掉,那样我宁死也不出去。”他反复强调:“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就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一定要留下来。”就这样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三百万降到四十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经历曲折磨难后的张伯驹,深刻体会到保护国宝的不易,他的内心反而更为坚定。张伯驹不愿卖画赎身、视书画如生命的事情,在当时便传极一时,几家报纸也纷纷刊登了消息。但为了避免树大招风,他很快离开了上海的是非之地。他取道南京、河南来到西安,潘素将年幼的张传彩托给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后来的几年里,张传彩只记得父母亲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间,长大后才知道那时候北京已经沦陷,母亲潘素为了不让像《平复帖》那样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地带出北京。因为张伯驹的原因,许多珍贵文物避免了流散海外的命运!张伯驹与《游春图》,是另一段值得被永远铭记的佳话。20世纪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一千二百件珍贵文物。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认为,那批文物中有价值的精品约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无须太多经费,便可大部收回。时机终于来了。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正为一幅古画寻找买主,这幅古画正是稀世珍宝《游春图》。张伯驹原本建议故宫博物院出面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之周转,但故宫方面仍未有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心个人出面。琉璃厂墨宝斋掌柜马保山后来回忆:张伯驹与马霁川接洽在先,但马霁川索八百两黄金,因要价太高,先生不便再谈,于是转而请他从中周旋。最大的担心是《游春图》这样重要的国宝被唯利是图的文物商转手售出国外——张伯驹和他商谈时特别强调这一点,马保山如是承言:“当时我为先生如此尽力维护国家尊严,保护文物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倾全力以成全此事。”经马保山斡旋,几次来回谈判,终于以二百二十两黄金谈定。但那个时候这个数字对张伯驹来说已显吃力。十几年里,他手里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万贯家财已经用尽。在此之前,他刚刚以一百一十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赞》。当年一掷千金的富公子,现在连几十两金子都拿不出来了。那时,张伯驹一家住在北京弓弦胡同一处宅院,当年的那座豪宅占地十五亩,富丽无比,在张伯驹住进来之前,它的主人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那里有四五个院子,花、果树、芍药、牡丹都有,好几个会客厅、长廊……追求雅致生活的张伯驹十分喜爱这个院子,但为了购买《游春图》,他变卖了自己最爱的住宅。这幅几乎让张伯驹“倾家荡产”的画,在1952年捐给了国家。他本是富豪之后,却在人生的多数时日里,走在收藏的“败家子”之路上,越走越远……#张传彩简介#

7、张传彩照片

苏士澍(中书协主席)、张传彩(张伯驹之女)合作,尺寸:136cmx68cm苏士澍(1949年3月﹣),生于北京。[1]著名书法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苏士澍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因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培养了他的国学修养,并经过几十年刻苦临帖,成为了中国知名书法家。苏士澍善以鸡毫作篆书、隶书,行书流畅含蓄,韵味极浓。主持出版大量书法著作,著有《中国书法艺术·秦汉卷》等。苏士澍1997年荣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百家会员称号,1999年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称号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潘素的女儿张传彩简介(张传彩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