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顺序一览表(宋真宗赵恒)

1、宋真宗赵恒

两宋(960一1279)十八帝一:北宋960一1127,167年1宋太祖赵匡胤,927一976,51岁,在位16年。2宋太宗赵匡义,939一997,58岁,在位22年。3宋真宗赵恒,96&一1022,55岁,在位25年。4宋仁宗赵祯,1010一1063,54岁,在位42年。5宋英宗赵曙,1032一1067,36岁,在位4年。6宋神宗赵顼,1048一1085,38岁,在位18年。7宋哲宗赵煦,1077一1100,24岁,在位15年。8宋徽宗赵佶,1082一1135,55岁,在位26年。9宋钦宗赵桓,1100一1161,62岁,在位1年。二:南宋1127一1279,152年1宋高宗赵构,1107一1187,81岁,在位35年。2宋孝宗赵眘,1127一1194,68岁,在位37年。3宋光宗赵惇,1147一1200,54岁,在位5年。4宋宁宗赵扩,1168一1124,57岁,在位30年。5宋理宗赵盷,1205一1264,60岁,在位40年。6宋度宗赵祺,1240一1274,35岁,在位10年。7宋恭宗赵濕,1271一1323,53岁,在位2年。8宋端宗赵昰,1269一1278,10岁,在位2年。9宋帝袁昺,8岁,被元军追杀,宰相陆秀天背帝蹈海,以死殉国。`

2、宋朝皇帝顺序一览表

一次,宋真宗(赵恒)赏赐宰相王旦一壶御酒。回到家后,王旦发现酒壶里装的不是酒,而是一壶价值不菲的珍珠。他大为诧异,并开始认真思考人生和皇帝的用意。尔后,一张脸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王旦情不自禁地感叹:李文靖真是料事如神!在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帝御驾亲征,契丹铁骑南下深入宋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惊恐万分,于是大宋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宋朝需要每年向辽国进贡白银、布帛。简言之,当时宋朝的稳定是花钱买来的。宋真宗赵恒自认为自己守住了国门,应该好好搞一次庆典,于是想要学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以炫耀自我皇威和政绩。而这个“封禅”的建议,其实是另外一位宰相王钦若给宋真宗提的。读过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封禅这事不是谁想干就干的,历史上真正做过封禅这件事的,除了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帝王以外,隔得比较近的,也就只有秦始皇、汉武帝等少数几个皇帝。而秦皇汉武的政绩赫赫,他们封禅可以说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王钦若为讨皇帝欢喜,向宋真宗谄媚:其实一个人功劳有多大,是由上天来评判的。上天认为这个皇帝的功劳大,就会给他降下祥瑞。只要地面上出现了祥瑞,那也就意味着,上天认可这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有资格去封禅。“澶渊之盟”订立后,王钦若在宋真宗耳旁吹风,煽动让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宋真宗一番思量之后,虽然心里很渴望封禅,但也自知自己没什么大功绩,似乎不配。王钦若为了鼓动宋真宗说道:所谓的的天降祥瑞其实就是人为制造的假象,宋真宗如果真的想封禅,随便编一个祥瑞,公关宣传一下就可以了。得到皇帝的同意,王钦若便开始制造舆论假象,假借天命,制造祥瑞,伪造天书。但是,舆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朝中重点官员的支持才行。都说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皇帝说话办事都要受制于宰相,并不完全自由。而王旦作为当朝宰相,是一定要经过他的同意的。王旦,一代贤相,善于理政,胸襟开阔,是宋真宗的得力助手。但奈何宋真宗不思进取。宋真宗想去封禅,弄了天书唬住了文化素养不高的百姓,可瞒不过才高八斗的王旦宰相呀。得知宋真宗要封禅,王旦赶忙劝道:恐怕现在还不是时候啊。于是,王钦若又给皇帝出了主意,于是,宋真宗没事找事地请来了王旦喝酒,喝到酒足饭饱之后就叫人捧上一个酒坛子来,对王旦说:爱卿,这是朕特意为你留的一坛上好的酒,你带回家去和你的夫人都品尝一下。王旦醉醺醺地抱着这坛酒回到家中,妻子发现他抱回来的这一坛子酒一直咣当咣当响。感觉有点儿不对劲,于是赶忙打开查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里面全是上等的珍珠,根本没有一滴酒。王旦看到一坛子的珍珠,打了一个机灵,一点醉意也没有了,皇帝这是何意呢?一番简单思量后,他一拍脑袋,说道:哎!李文靖真是料事如神!皇帝这是在“贿赂”他啊,珍珠已经抱回了家,木已成舟,想要保一家老小的性命,已经没有推辞的余地。只得支持宋真宗泰山封禅。有了宰相王旦的支持,宋真宗恍惚间觉得自己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王旦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李文靖的话,当年的李文靖每次报告边关战事,都会夸大事实,皇帝为此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李沆说:“我们的皇帝年轻,如果没有忧惧之心,就会热衷于虚幻传说”。而宋真宗封万泰山,又到嵩山封禅,几年时间,祖宗留下的基业被消耗殆尽。正应了《智囊》中的一句话,谋之不远必有患,除非圣人谁也做不到内外无忧,因此必要的忧惧之心是防止个人堕落的必要手段。必要的忧患意识、恐惧往往能让我们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自己陷入堕落之中。智慧没有固定的法门,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恰如其分地解决问题,以简御繁,大事化小,则是为人处世的上层智慧。“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纵然上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冯先生还是著其《智囊》,为我们点拨一二。康熙、乾隆皇帝将《智囊》视作“治国利器”和“智慧禁果”,仅仅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故事太过深刻、发人深省,生怕大臣、底层看到后和自己博弈,进而谋逆;“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每日要三读《智囊》,并且将其当作床头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你或许什么都可以借得到,唯独智慧借不到,这恰恰是《智囊》能给你的。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从古至今曾国藩、乾隆、稻盛和夫、马云等政商人士都爱读《智囊》的原因了吧。《智囊全集》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加上点评中的同类故事,共有3000多个)。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智囊全集》就是这样一部“谋略与智慧的锦囊”,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人际交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买一套放床头,睡前读一段,轻松开启智慧人生!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入手即可。

3、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简介

宋真宗赵恒(héng,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桓(huán,1100年―1161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庙号钦宗。徽宗赵佶的长子,母亲为恭显皇后王氏。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改名为赵烜,十一月改名为赵桓。恒和桓是不是很像?

4、宋仁宗简介

丁谓(966~1037)是宋真宗朝代的重臣,曾两度出任参知政事。这个副宰相工于心计,为人处世都有一套,故被称为“滑头宰相”。为人上,丁谓勾结奸佞,害过同僚,欺上瞒下,一肚子坏水,是臭名昭著的北宋“五鬼”之一。不过此公最拿手的绝活,还是对上级的阿谀奉承,“溜须”顶头上司寇准已经让他“青史留名”,这回,他把拍马术娴熟地运用到了国家元首宋真宗身上。宋真宗有个赏花钓鱼的嗜好,每到时令季节,总要邀来朝中大臣陪他一同玩耍尽兴。可这次真宗皇帝手气欠佳,临池老半天了,鱼儿就是不来光顾,弄得龙颜颇为不悦。你想啊,当着众大臣的面被鱼儿久久晾着,多失天子颜面。丁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吟出两句很有文采的拍马诗给真宗解围:“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真宗听后,心情立马舒坦了许多,一脸的怒气随之烟消云散;而在场的官员们除了嫉妒丁谓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拍马有术外,只能自叹弗如。

5、宋真宗简介资料

大半夜,太监去宰相府送诏书,李沆看后对来人说,回去告诉皇上,我不同意。然后走到灯烛跟前,把诏书在烛火上点燃,烧了!太监吓得跌跌撞撞回宫禀报,宋真宗赵恒叹了口气,这事就算翻篇了。李沆当宰相时,有个外号叫“无口匏”意思是没有嘴的葫芦,以此来形容他沉默寡言,就像没长嘴巴。李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每天去府上拜访的官员和文人络绎不绝。李沆虽然会接见他们,可任凭这些人滔滔不绝,李沆就是一言不发。马亮跟李沆的弟弟李维关系很好,某次喝醉了,马亮跟李维说:“你知道外面给你哥哥起的外号吗?无口匏。”李维将马亮的原话转告给了李沆,本以为李沆会勃然大怒,不曾想他长叹了一口气:“我也想热情的招待往来宾客,但实际情况不允许。身为宰相,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得操心。北面的辽国,西边的d项,都是心头之患。我得把时间,都用在思考抵御入侵上。即使跟李宗谔、赵安仁这种大才,相对而论,我都不能得到启发。其余的官员们,在我面前,无非就是夸耀其功绩,希望多得到些奖赏。跟他们谈天论地,能有什么意义?可我既不能指责他们,又不想说些违心的话,就只能三缄其口。你替我谢谢马亮吧。”不过,也有一次例外。某天,李沆的府衙门口,来了一个乘坐轿辇的妇人。此人用盖头包裹着头,连眼睛都蒙住了,进出都需要人来搀扶。李沆照例与她会面,可令人奇怪的是,李沆竟然跟她攀谈了大半天。大家都非常奇怪,问李沆:“平日里您都是厚重寡言,来往的宾客喝口茶水就走,那人是什么来头,怎会让您破例?”李沆敷衍的回答:“没什么来头,我们就是讨论了一番我前程。”众人都不相信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继续追问。李沆只好说了实话:“你们可知道她为何蒙着头?你们可曾见过她的面目?这不是常人,她的脸上长满了眼睛。”李沆虽然不爱说话,但是一字千金。他所承诺的,无有不兑现的;他所预测的,无有不成真的。寇准曾多次向李沆保荐过丁谓,想让李沆重用他。但李沆就是对丁谓不理不睬。寇准问及原因,李沆表示:“丁谓心胸狭隘,为人处事不周全,若让这样的人手握权柄,后果不堪设想。”寇准认为,丁谓绝非等闲之辈,李沆不应有意压制他。到后来,丁谓一步登天,开始排挤寇准。寇准才想起当年李沆说的话。李沆为人正直,他不爱议论别人的是非,也不愿有人在他耳边讨论他人的功过。胡旦曾与李沆关系颇为要好,因故被贬至商州,而一直未能重新入朝。胡旦就想走李沆这条路,在他面前大肆贬低别人,以讨好李沆。胡旦说:“朝中之人,多尸位素餐之辈。吕参政就是个很好地例子,不然他也不能被罢为尚书左丞。郭参政好饮酒,醉酒后就控制不住自己,这才当了秘书少监,辛参政懒政怠政,执政水平低下,所以当了个虚职。陈参政刚任职时因失旨而退归两省。唯有您李相公,恪尽职守,为国分忧,理应平步青云。”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拍马屁的话十分受用。但李沆很看不惯这种捧一踩一的行为,直截了当的表示:“我怎么真有才能优于这些人,也这是正好碰上际遇罢了。在人之后而挖苦他的不是,是我不会做的,何况想要夸奖一个人却一己而说四个人的短处。”李沆面对同僚刚直不阿,对于皇帝亦是如此。真宗赵恒,在当王爷时,听闻蜀地女子秀丽,他的手下张耆就在开封买过了龚美的妻子刘娥。赵恒对刘娥爱慕不已,即使太宗反对,也执意跟她在一起。后来,赵恒当了皇帝,就把刘娥接进了后宫。按照赵恒的想法,先把刘娥封为贵妃,再将其封为皇后。可第一步,赵恒就遇到了麻烦。赵恒写了一份手诏,派人交给李沆,大意是想让宰相李沆升刘娥为贵妃。李沆接过诏书,仔细看了一番,手捧诏书起身走到了蜡烛前。而后,将诏书放在烛火上烧了。一旁的使者看的目瞪口呆,李沆转头对他说道:“请使君回去转告陛下,就说李沆不同意。”此事,暂且作罢。后来,赵恒又想许以石保吉高官厚禄,李沆也是不同意。赵恒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再议。李沆是个典型的正人君子,其为人处世光明磊落,性格又老成持重,享有“圣相”的美誉。#历史开讲#

6、宋太祖简介

公元1033年,宋仁宗决定打开亲生母亲李宸妃的棺材,开棺验尸。这时,李宸妃已经去世了一年多。儿子宋仁宗为何要检验亲生母亲的尸身呢?这和有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宋仁宗,被称为“治世明君”,在他当政的40多年里,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四大发明有三个,清明上河图,均在仁宗一朝大放光彩。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形象的帝王,却有着一段隐秘的身世。故事还要从仁宗的父亲---真宗,开始说起。宋真宗有妃子刘氏,一直没有孩子。于是,她将侍女李氏送到宋真宗身边,借腹生子。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宋仁宗。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由来。跟戏文中不同的是,仁宗对刘皇后的感情很深。在前朝,刘皇后精明练达,是他父皇的得力臂助。在后宫,刘皇后待他细心体贴,延请名师为他讲政,对他期望很高。1022年,真宗逝世,13岁的仁宗即位。刘太后跟仁宗一起,每隔五日,就一起到承明殿上朝。宋仁宗在左边,直面朝臣;刘太后在右边,垂帘听政。曾经有投机的小人,向刘太后建议:“您可以效仿武则天呀!”没想到,被刘太后毫不留情地驳斥回去,她坚定地拒绝了:“我绝不会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宋仁宗听闻,更加感念母后的一片关怀慈爱之心。因此在听到自己并非太后亲生的传言时,仁宗心里很纠结。他想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什么人,长什么样子,可是又暗自为自己的挣扎而羞愧。“大娘娘对我这么好,我不应该怀疑她。”仁宗一边劝着自己,一边却又忍不住派人出去打探消息。没承想,惊动了别人。出发去找生母的仁宗,被消息灵通的大臣-——晏殊拦了下来。“陛下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晏殊的声音四平八稳,听在焦急的仁宗耳朵里,就是那么招人烦。“出去散心,不必跟着。” 仁宗操着少年的声音,硬装老成。没想到,晏殊直接把缰绳拉住,拦住了仁宗的去路,劝到:“陛下莫要一时冲动,伤了大娘娘的心。”仁宗很是不服,扭头道:“我决定了,要去,不要多言。”不过晏殊终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仁宗从朝政大局出发,不再纠结这些往事。生母不生母不重要,太后早日还政,仁宗能真正当家作主,才是最要紧的。1033年,65岁的刘太后病逝,宋仁宗悲痛至极,连床都起不来。一直看着他长大的杨淑妃,看他如此消沉实在不忍,低声说:“太后并不是您的亲生母亲。”原来宋仁宗是刘后的侍女李氏所生,后来晋位宸妃,她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遗体就在奉先寺。再一次听到有人说这句话的宋仁宗,唏嘘不已。当年他凭着冲动想去见生母,却半路就被拦下。如今无人阻拦,母亲却已经去世了。宋仁宗正在纠结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八大王赵元俨急急赶来,煞有介事地对着宋仁宗进言:“太后独断多年,您的母亲李宸妃是被人害死的!”听到这里,宋仁宗再也按捺不住,立即下令:“出宫!去奉先寺!”凭着一股热血冲出宫门的宋仁宗,一路思索:如果自己的亲生母亲真是被人害死的,太后人在深宫,那么是谁下的手呢?接着,他召来心腹,吩咐道:“去,把刘府封了!”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奉先寺,将棺材打开后,眼前的一切,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棺材内的李宸妃一身皇后服制,面色如生,神态安详,根本看不出别人陷害的迹象。宋仁宗一直提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紧绷的嘴角也终于放松下来。“大娘娘是清白的!”缓过神来的宋仁宗连忙为太后正名,并且立即下令撤去了刘府外的官兵。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虽没有刀,亦可杀人见血。仁宗深切地体会到了,传言不可尽信。他也在此后的岁月中,尽可能摒弃偏见,客观地做出判断,避免再犯下轻信的错误。

7、宋真宗后面的皇帝是什么人

北宋(960年至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共有九位皇帝在位,他们依次为: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在位)宋太宗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在位)宋仁宗赵祥(1022年-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在位)宋哲宗赵煦(1085年-1100年在位)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5年在位)宋钦宗赵桓(1125年-1127年在位)其中,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帝。#宋真宗简介#

8、宋真宗简介100字左右

历史记载登临泰山的十二位皇帝:1,秦始皇。2,秦二世。3,汉武帝。4,汉光武帝。5,汉章帝。6,汉安帝。7,隋文帝。8,唐高宗。9,唐玄宗。10,宋真宗。11,清圣祖。12,清高宗。举行封禅礼的共有六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实至名归的只有两位:秦始皇,汉光武帝。#宋真宗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宋朝皇帝顺序一览表(宋真宗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