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100句简单文案】

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按照我粗浅的理解,“周”是周围,是一个圈,是一个范围,“周”的意思是紧密团结周围的很多人,所以结合的基础不应该是个人利益,至少应该是集体利益,或者说是公义。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2、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大区别。

3、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4、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5、《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而“比”是两个人,而且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团体”。“比”的基础是少数人的利益,也就是私利。

7、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8、《论语》:子夏问孝

9、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10、礼记仲尼燕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孔颖达疏:“周流,谓周旋流转,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则周有流转无穷义。

1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2、(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13、左传襄公三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此谓祁奚举其子而无偏私之爱也。

14、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15、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16、礼记月令:“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郑玄注:“周谓给不足也。”雍也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継富。”则周有救济贫乏义。

17、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18、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者,结党营私。

19、君子和小人,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20、君子忠信,小人阿党。阿党是阿谀奉承,结党营私。孔安国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皇侃《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皇侃又引孙绰说:“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刘宝楠《正义》引古注:“阿,曲媚也。”刘宝楠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4、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5、周,甲骨文字形像种满了庄稼的田园,表示筑埂划界,圈地而种。造字本义: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金文加“口”(围),强调“圈种”的主题,(圈地而种)(圈围),圈围庄稼的土埂田界。有的金文将写成,省去田里的庄稼。篆文误将金文的“田”状写成“用”,以致面目全非。

6、君子掌权,在他眼里小人都是君子。这样还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弄权,在他眼里连普通人都是小人。这样还能不做小人的人,就是真正的君子。

7、孔子说:“君子以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勾结,小人因利益而相互勾结而却不团结。”

8、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9、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10、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却是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11、蕅益大师引用《大智度论》讲的“三缘慈悲”来诠释周而不比。

12、或者说我们只是跟关系好的人,我跟他特别的关系密切,我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我跟他是亲人,我对他好;我跟他是仇人,我对他坏。或者说我喜欢这个人,我就对他好;我讨厌那个人,我就对他坏。这样就是小人啦,比而不周,不是周遍的。

13、其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14、戚学标论语偶谈:“比与党有别。周礼五家爲比,五族爲党。比人少而党多。比爲两相依附,如邻之亲密。党则有党首,有党羽,援引固结,蔓延远而气势盛。此比字对周说,正于其狭小处见不能普遍,犹未至于党之盛也。”

15、国语晋语:赵宣子对韩献子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韦昭注:「比,比义也。阿私曰党。忠信曰周。在公为义。」又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韦昭注:「别,别为朋党也。」

16、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

17、君子出于公心,会把所有人都考虑到;小人出于私意,不能考虑所有的人。

18、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19、《论语》:视其所以

20、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三、君子比而不周 小人周而不比这句话

1、感悟: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2、无缘慈悲,无缘是无分别心,平等的意思。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的慈悲,这是唯佛独具的大慈大悲。

3、这章的根本就两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4、译文: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5、然后我们继续看到第十五章的内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关于为学的根本原则,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却能够发人深省。孔子讲:“只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惘然无知,毫无所获,只空想而不去深入学习,就会懈怠不已,一事无成。”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课堂开始,我同大家讲的那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惑去学习,那么听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思考来反复总结与印证。前面说到『君子不器』,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博学广才,能够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作为。所以,只有明白了为学的原则,才能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因此,论语各篇目的言论,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6、你说一般小人会怎么样?这个人表现好,我跟他玩,我向他学习;这个人差我不行,我讨厌他。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你这样是没办法做好一个好领导的。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为政第二》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10、《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11、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12、所谓“微言大义”,短短的十六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13、《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相似。

14、君子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打!吃了你的打出来,喝了你的让他吐出来,再让他喝回去。才是真君子,大丈夫。

15、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

16、虽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讥笑为“伪君子”,但这并不影响君子这一词的美好内涵,我们做人、教育影响别人,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17、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今天我们不厌其烦地讲古文字,就是想尽力说明“周”和“比”的区别。

20、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2、而且还有比较张三跟我好,我跟他关系好;李四跟我不像,我不喜欢他。我们有一个判断在里面。每个人有私心,都会有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比而不周。我们就偏狭了。

3、惟至春秋末期,世袭制度已然定型,难以憾动。此于左传所载异姓之臣弒君,无直接继位者,必择前君所遗之子以立之,即可见也。而在此时,孔子强调君子、小人之别主要在德,若无德即在位无妨其为小人,若有德即退居不妨其为君子。

4、孔子漫游始于五十五岁,已知天命之所在,天将以其为木铎,即天命其为民代言,要其救助此礼坏乐崩、民无所错手足之时代,故虽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故孔子之周游,犹似朝圣之旅,正是在危机四伏之旅途中,孔子铸就伟大人格,成为令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之至圣。

5、孔子说:“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周比二字,除公、私外,其他如义与利,普遍与偏党,忠信与阿党,都讲得通。

6、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释,按照语境,解释为“土地”,引申为田宅等物质利益。

7、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8、《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9、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0、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周”初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辞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来,在四个空格中各加一点,表示 “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11、朱熹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12、君子公平正直,小人自私无公,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依公、私讲,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此即周而不比。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心中所想也是有私无公,此即比而不周。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15、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反求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16、君子之学,不同而大同,不需要什么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世界有种花,怎么可能让每种花都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看看马克思的《评普鲁士近的书报检查令》,就知道,东西方君子之间思想的共鸣。

1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8、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19、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大的赞美与支持。

20、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感悟

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比有点像密,周有点像稠,对吧?稠、密它其实两个意思是很接近的,就是关系很亲近,而且是朋友这种感觉。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5、感悟: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后做出选择;

6、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依义、利讲,义就是周,利就是比。义是公义,利是私利。《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

7、支持阅读论语,欢迎打赏

8、《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

9、蕅益大师点睛:“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10、君子普遍,小人偏党。依普遍、偏党讲,普遍就是周,偏党就是比。这是从心量来讲。朱子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君子心量广大普遍,没有小我,这叫周。小人心量狭小,偏私结党,这叫比。

11、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其实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

12、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改变了我们说话的方式。在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话,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说话都这么言简意赅吗?

13、马:对,周就是团结,比就是勾结,是有私心、有私欲的。小人是勾结而不团结。这个意译也就很妙了,把周跟比的区别是很的给体现出来了。

14、这里很,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15、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16、夫子讲的话把现在的人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多学。

17、《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18、小人有多种,“市井小人”与“卑鄙小人”是不同的,小人有好的有坏的,市井小人就是民众是好的。有些人会用心计表面上做好事,即暗地里做起伤天害理的事,假装什么事都不知道,内心高兴的很,这种是卑鄙的小人是恶的。

19、生缘、法缘、无缘三慈,就是《大智度论》讲的三种慈悲: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叫大慈大悲。佛法讲慈悲,而不说爱,是因为爱心里面掺杂着情感,而慈悲当中只有智慧。

20、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打个比方,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不落井下石,也不轻易致人于死地,就向手无寸铁的人,哪有力量伤人;所谓小人,不遵纪守法,不讲规则不讲道义,舌如刀剑,心如毒蛇,就像全副武装的强盗,君子拿什么和小人斗.不过既为小人,不仅君子恨,小人也恨,所以很容易遭到报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