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这首诗的内容【100句简单文案】

一、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

1、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

2、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3、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4、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5、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6、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7、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8、《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同时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希望能出现李广一样的人才,能为国驻守边疆,不让外患侵犯中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9、结合李广的故事,体会感情。

10、万wàn里lǐ长chánɡ征zhēnɡ人rén未wèi还huán。

1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12、(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13、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4、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

15、《出塞》,是边塞诗的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6、(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17、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18、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9、读诗还应该读出它的节奏感。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划分节奏,PPT出示划分了节奏的《出塞》,你能按着这个节奏读一读这首诗吗?

20、王昌龄写出塞时,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安西地区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取张说的建议,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经过数年的战争,逐渐夺回营州,安定北方边境,并使安北都护府回迁。

二、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1、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苦守边关,望着明月,不由地发出悲叹——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2、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3、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

4、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5、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6、出塞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诗人希望任人唯贤,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百姓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意愿。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7、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8、所以,“龙城飞将”本来是有的,但是...被朝廷自己逼死了啊!

9、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0、如此华丽丽的阵容,只为搭建公正靠谱的平台,让热爱古诗词的你来大展伸手!

11、(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12、边塞和诗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视频,了解一下。(微课)

13、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14、图文编辑:刘辰莹李津婵赵倧博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17、《出塞》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节阅读课,这个的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所以,导入选用这个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话题,和《出塞》这首诗歌保家卫国的情怀相契合。

18、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19、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20、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三。”

三、出塞的整首诗

1、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2、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4、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5、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

6、《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

7、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只会握着笔杆子的小文官了!

8、这句话是说的兴盛和灭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主题。

9、师:要是有李广将军在,胡人就不敢越过阴山,就不用打仗了,所以守关的将士们都希望:(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1、师:亲爱的同学们,诗人在诗中呼唤李广,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12、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3、(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14、(预设: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15、师: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16、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8、如今,我已经进入五年级了,没想到我又与《出塞》重逢了,语文书上就有这首诗。同学们把“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读成了“jiào”,我马上予以纠正,“教”在这里应读“jiāo”。当时在诗社学习的时候我还和老师争论过,我也以为是读“jiào”,后来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查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在第1468页上明确注明:“教”读第一声时有两种解释:①传授知识技能;②使;令;让;示例就是《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预设:悲惨、残酷、可怜板书:悲)

四、出塞这首诗意思

1、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PPT出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次出示)

5、主办单位——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

6、王昌龄出塞古诗带拼音版

7、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

9、按照《史记》所讲,李广虽然武艺高强,又善于用兵,但一生都没有被封爵。因为他总是各种“背锅”,明明每次作战失利都不是自己的责任,却屡屡被冤判有罪。

10、指名读诗,随机正音。

11、⑨胡马:指侵扰内地的胡人骑兵。

12、诗人并没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3、(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14、在出塞这首诗中体现空间跨度的词是。《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扩展资料: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15、读明诗意,想象画面

16、走进人物,体会诗情

17、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18、(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19、汉武帝时期,卫青是北伐匈奴的将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这里概括称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名将。

20、(预设:边塞、边关等)

五、诗《出塞》

1、可是当时朝廷腐败,不能启用良将,他们只能失望地呐喊:(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3、C.作者被誉为“七绝圣手”

4、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5、(1)解释词语:但使: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7、答出塞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8、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9、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0、②指名读准平舌音,通过读词巩固字音。

11、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1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结合诗中人物故事体味诗情。

13、指导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14、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1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6、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扩展资料: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17、守关将士的妻子遥望明月、边关,一声声哀叹——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18、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人称飞将军,不仅武艺高强,行兵布阵也很厉害,匈奴对他是闻风丧胆,由他驻守的边关,匈奴多年不敢来侵犯。(PPT指名学生读)

19、朗读感悟将士们的壮志

20、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出塞这首诗的内容【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