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古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100句简单文案】

一、山行古诗中有哪些景物

1、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用自己的话写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3、俊拔(jùnbá):卓异出众。

4、经()赛()增()糕()戏()

5、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6、⑷车:轿子。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7、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8、《山行》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山深远,石径曲长,白云袅袅,人家暖暖,一驱深秋清冷之意。后两句写出的枫林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使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从“寒山”和“霜叶”这两个词不难看出古诗写的就是秋天的景色。

9、《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10、(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11、《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2、(3)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在杭州,刘景文也在杭州,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两个人是好朋友。这个刘景文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苏轼喜欢、敬佩他,但是刘景文仕途不顺,写这首诗的时候,刘景文58岁了,只谋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总是受不到重用。你们说,苏轼写这样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13、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林

14、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常见,也是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15、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16、——我也从“荷尽已无擎雨盖”里看出,荷叶残败后挡不了风雨,所以叫“已无擎雨盖”,荷叶都残败了就说明到了深秋了。

17、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18、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19、(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20、——“是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那肯定是秋天。

二、山行古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诗人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2、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3、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4、指导朗读: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现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

5、(4)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是样的感受?(温暖)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温暖?

6、(天哪)霜叶红于二月花。

7、(1)三两只枝:两三枝桃花。

8、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10、?统编课例|《桂花雨》教学设计

1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1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3、——是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却鲜艳结实,其它植物凋谢残败了,但是橘子和橙子却在寒冷的深秋初冬时生长,“一年好景君须记”说明苏轼喜欢”橙黄橘绿“。

14、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15、背诵、默写古诗《山行》。

16、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7、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18、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19、如果说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色共同之处的话,我感觉为由从季节这个角度入手了。毕竟杜牧写的是山中的景色,但是张继写的是江边和江上的渔火或者钟声,描写对象不同,不过都是秋季的景色,前者能表示着一点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正红,秋天的标志;后者可以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看出来,秋季的霜是多的。请君参考!

20、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三、山行这首古诗写了哪几种景物

1、“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由下而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2、(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讲了什么?讲的是这个秋天,杜牧坐着马车在山路上走,注意,石头小路是弯弯曲曲的哦,拐弯抹角多,意外就多,惊喜就多。后面三句每一句都写到了一处让他惊喜的秋天的风景。一路上杜牧有哪些惊喜呢?

3、(1)先运用不同的手段突破“远上”“寒山”“斜”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寒山:用“借助注释”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4、《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5、感情朗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6、(2)请你结合诗句说说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序?

7、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8、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9、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10、水乳交融(shuǐrǔjiāoróng):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11、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学习生字:赠、刘。

12、《山行》的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13、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14、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5、?统编课例|《猜猜他是谁》习作设计

16、?统编课例|《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17、重点指导“菊”与“残”的写法。

18、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们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们有哪些好的背诵方法?(学生交流)

19、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 人家

20、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四、山行这首诗的景物有哪些

1、《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2、“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3、不是四种,有六种吧?古诗《山行》中写了四种景物有:寒山、白云、枫叶、石径、人家、枫林。赏析: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

4、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5、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6、《绝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被称为。《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朝的诗人。《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7、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8、描写了山石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秋季的美丽的景色

9、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10、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1、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12、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13、⑶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14、第一句中的“寒”点明了现在是深秋季节,“远”说明了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诗的第二句描写的是诗人在山行时候所看见的风景,山里的人家使深山充满生气。

15、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16、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7、(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18、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19、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

20、“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五、山行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fán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zhuàn,膳部、比部、司勋xūn员外郎,黄州、池州、睦mù州刺史等职。

2、①谁来读第一句?(个别读、齐读)

3、《山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六种景物。

4、萧瑟(xiāo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秋风~。形容冷落;凄凉:门庭~。

5、挑促织一灯明(秋风动客情)思乡(孤独)

6、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7、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8、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10、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11、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2、NO.2~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

13、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学习要求)

14、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15、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18、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19、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

20、本课是三首古诗的教学。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地分析,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诗歌内容,边读边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此外,我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同时,我也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山行古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