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谈治病(高登义院士)

1、高登义院士

1991年,我国意外发现了一份66年前被西方国家强迫签的“北极条约”,未曾想到这竟然捡了个大漏,因此产生的影响让各国羡慕不已……1991年夏天,中科院高登义教授参加了一次北极综合科考活动。当高登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一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一个录像片,里面提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成员国。那片子很短,没有详细介绍此事,高登义却对此很感兴趣,专门从一位挪威教授的手中借了一本《北极指南》,看到了关于《斯瓦尔巴条约》的全部内容。原来,斯瓦尔巴群岛和我国也算深有缘分。1596年,一个荷兰人为了打通从北极通往中国的航线,来到了这个位于北极圈内的群岛,并为它取了名,但没有确定这岛的归属。北冰洋上大都是冰盖,小岛很少,因此列强们都对斯瓦尔巴群岛虎视眈眈,争端不断。直到一战结束后,各国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在1920年2月9日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规定群岛的主权归挪威所有。但条约同时规定,缔约国的一切国民能自由在群岛出入、停留,同时享有捕鱼、打猎、开展科学考察等权利,该群岛不得用于军事用途。本来这份条约和我国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法国政府为了平衡使用权,在1925年条约正式生效之前主动找上北洋政府,要求段祺瑞在条约上签字。段祺瑞对欧洲的事不感兴趣,而且当时中国也没能力去北极科考,但最终还是看在法国人的面子上签署了这一条约,中国也因此成为了该条约首批缔约国。很明显,这份条约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为时尚早,连段祺瑞自己对这条约都不重视,签完了就忘了,北洋政府倒台后,这事更没人提了。北极不同于南极,因为没有被冻结主权,已经被美、俄、加等国瓜分殆尽。1991年之前,我国就算想在北极建立科考站都没机会,更别提进行科学考察了。《斯瓦尔巴条约》的重新发现,让高登义眼前一亮。当即向上面做了报告,呼吁我国尽快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对此非常重视,在“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添加了一个子课题“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由居功甚伟的高登义担任负责人。靠着这一条约,我国在1996年4月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并在3年后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2001年,挪威对我国发出了前往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建立科考站的邀请。2003年7月,我国第二次对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并对科考站进行了选址。经过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仔细分析后,我国政府正式决定将北极科考站建在新奥尔松,这里离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不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好地方,也是前往北极点的桥头堡。就这样,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在这里安家落户了。1925年被迫签署的一个条约,让我国成功捡了漏,有了在北极立足的机会,随着我国的科研活动越来越深入,其他国家也纷纷表达了羡慕之意,天佑中华。参考资料 :彭秀良《中国的北极科考之路》卢芳华《“斯瓦尔巴德条约”与我国的北极权益》

2、高登义谈治病

我国曾经在西方国家的强迫下签订的条约,被遗忘了66年后,于1991年被意外发现。没想到竟为我国创造了天大的财富,西方国家懊悔不已。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条约几乎都是严重损害我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侵犯我国主权,破坏我国经济,而这份条约属实给我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早期我国经济落后,资源匮乏,而北极的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但是已经被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瓜分完成,其他国家想要分一杯羹更是没有可能,我国想要去建立自己的考察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就在我国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份意外之喜悄然来临。1991年秋天,我国探险家高登义收到了挪威贝尔根大学叶教授的邀请,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在这期间叶教授给了他一本北极指南,在这本书里详细记载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具体内容,他看到了条约里赫然写着中国就是斯瓦尔巴签约国,并向叶教授证实了这一内容。叶教授还问他为什么中国不组织科研专家进行考察,不建立中国自己的科考站呢?于是高登义及时向叶教授请教了如何建立科考站。在叶教授的帮助下,中国和挪威贝尔根大学进行合作,2001年驻中国大使馆正式向我国发出邀请,2004年我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北极黄河科考站。北极黄河科考站的成功建立,为我国在北极科考研究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为我国观测高空大气物理、建立气象观测站,以及GPS卫星跟踪站创造了及其有利的条件。这份条约是如何签定的?事情还要回朔到1919年。当年各国为了争夺北极的资源,常常引发问题纠纷和武装利益,甚至还演变成了国际争端。直到1919年的巴黎和会,各国为了达成友好合作,纷纷同意通过条约的方式共享北极资源。1920年,美英法等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条约中明确,萨瓦尔巴的主权归挪威所有,但是不得用于任何军事行动,并且签署国的公民不需要挪威签证就可以在岛上从事科学考察和正常的产业生产,而且这些公民还享有永久居留权。1925年为了让这个条约在国际上得到各国的认可,同时为了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英法美等发展了同盟,发动和自己关系好的和国家一起加入进来。当年法国来拉拢我国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门内的事还没处理好,哪还有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岛,于是便拒绝了法国的邀请。但是法国哪肯善罢甘休,为了遏制德国的发展,法国便对北洋政府进行施压,北洋政府一看并不是什么不平等条约,再三犹豫下,就当是给法国一个人情,无奈之下便同意了。斯瓦尔巴条约签订没过几年,北洋政府便倒台了。而这份合约当时本就是为了应付法国,没人把它当成一回事,所以也就没人知道,被搁置了下来。没想到66年后,这份合约竟然让我国顺利建立了北极科考站。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比黄金还保值增值。当初我国被迫签订的条约,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倒收获颇丰,这也许是北洋政府做得最漂亮的一件好事。作者:南风编辑:青草#历史故事#

3、高登义资料

我国北极黄河考察站是怎么来的?世上无料事福祸两相依只要心本善终有收获季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场在欧洲,但中国也是参与国。有30万劳工支援协约国,5万人牺牲。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仅没有获得战胜的利益,比如取消清政府有关不平等条约,反而要被迫与小日本签定新的不平等的21条,导致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这个位于北极的小岛斯瓦尔巴群岛。这个在北极深处不起眼的小岛,只有不足6.2万平方公里大小。这个法国与中国签定的《斯瓦尔巴群岛行政状态条约》,明确指出,中国人可以随意的出入这个群岛,并且可以在这里居住生活,还可以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解放之后,高登义偶然间发现段祺瑞执政期间,在一份毫不起眼的合约上居然有中国的名字。高登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合约,这可能对中国北极的科考发掘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他立刻将此事告知了相关部门。自此,我国开始了对北极的考察行动。这个小岛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很多稀有的北极生物。是巨大的宝库。2004年,中国在这里建立了北极黄河考察站,成为中国的后花园,我国在这里进行科研任务和资源的开采,每年得到了大量的资源,为我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高登义签名

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感叹历史是如此的“离奇”!1925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被法国强迫签订了一份协约,但在几十年后,这份协约却为中国争取到了巨大的利益。(斯瓦尔巴条约)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份协约本质上是一个瓜分北极资源的“合同”。各国发现北极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后,纷纷开始抢占,这过程中,纷争自然是少不了的。事情发展到后面,大家为了避免矛盾扩大,于是坐下来商量,用“条约”来解决资源分配问题。所以,这才有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诞生。而这个条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签订此条约的各国国民,可以在岛上自由活动(不涉及军事)那中国是怎么牵扯进来的?这条约有了后,各国的纷争就少了,但是有些大国,就开始动其他的心思——比如说疯狂拉拢未加入条约的国家,把他们变成“盟友”。而中国当时,就是被法国的拉拢的对象,虽然当时中国还很弱小,但毕竟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提供了后援支持,而且派遣了17万劳工去了各个国家帮忙)。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其实是不愿意的,因为当时中国动乱不已,他们实在分不出多余的心思,去别的地方,但法国可不管这些,所以中国当时算是被强迫“拉拢”,加入了这个条约。也就是那时,中国在北极拥有了一部分的主导权。后面呢,北洋政府一想,虽然这个条约给中国带不来什么利益,但是中国也不需要付出什么,所以当权者也就不在意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条约鲜为人知,甚至到后面,中国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这份条约的存在了。但有时候,历史就是如此的离奇。在1991年的时候,一个叫高登义的探险家,在挪威教授的邀请下,参加了北极的科考活动,也就是那时候,高登义在外国的一本书上,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存在,而且让他大为震惊的是,中国的名字竟然在上面。当这个消息传回中国的时候,许多科学家欣喜若狂。要知道当时北极早就被“环北国家”瓜分完毕了,中国要想进行科考探究,必须要向他们提出申请。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去北极自由活动,甚至是建立自己的科考站。所以说,历史真的奇妙,一个坏的事情,在历史的浸染下,竟然变成了一个天大的好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中国之所以能行使这个斯瓦尔巴条约的权利,是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十分强大了……

5、高登义教授简介

当科学家将“脑洞”扩大到要将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放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变西北为绿洲,别以为他们疯了,科学们各种研究后证明此路不通。众所周知,西北缺水,年均降水量200到500毫米,部分地区则在50毫米。而喜马拉雅山南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被高大的喜马拉雅阻挡影响,年降水量高达11000毫米,两者就是天地之差。别怪狂人们异想天开想把喜马拉雅炸个口子,科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当年,钱学森和钱伟长就对改善西北地区气候问题十分关注。1998年,高登义率科考队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利用天然水汽通道,改造自然环境,使水汽得以进入西北”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扩宽“天然水汽通道”,说白了就是炸山。钱学森和钱伟长交流沟通后,专门请教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几位大科学家认为可以重点研究。结果,高登义在得到几位科学支持下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是一个理想姿态下可行,而实际上却行不通的方案。因为,炸了喜马拉雅山一个口子,印度洋水汽也到不了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首先,距离太远,即使西南风最强劲的季节,水汽也无法到达青海三江源地区。其次,受温度影响。要知道,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会相应降低6摄氏度,而从低地印度平原来的暖湿气流向北爬坡,就要翻越冈底斯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昆仑山脉等,无论这暖流再潮湿,也会被这些高山把水汽榨干,不是下雨,就是冻成冰川。别说炸一下口子,就是搬走喜马拉雅山,也无济于事,第三,研究发现,炸开的通风口可不是单行道,北方来的干燥冷空气也能走这个口子南下,与北上的湿气迎面相撞,“duang”的一声后,印度洋的水汽没了。关键是还有副作用,北方干燥冷空气会变得更强,直接导致东南部地区的降水减少,“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得不偿失呵!科学家一门心思想着战天斗地,于是又提出“红旗河工程”,以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为“水塔”,沿地势“全程自流”绕行到西北地区,荒漠可变绿洲矣!不过,这法子也是天书一般,以目前的技术与财力,深入研究罢了。#头条创作挑战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高登义谈治病(高登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