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有什么思想精辟99条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意义

1、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2)、论述“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20云师大)

(3)、每日一题Day5|教育制度(名词解释)|333背诵口诀

(4)、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5)、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关注教育问题的专家、老师及家长,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一下发到网上,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所感;二是期待大家的讨论,求教于方家;三也是督促自己,不要不了了之。

(6)、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至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年轻时,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7)、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在诞生之前所知的真理仍然存在,并且在努力用心时就能回忆起来。

(8)、从这个意义讲,乔布斯也许是想更深入地探究自我。

(9)、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10)、这些文字都是根据采访现场的录音整理,尽量保持原貌,不再打扰各位大家审阅,如有错误之处,均由整理者负责。

(11)、生物学上对基因的认识,以及对心理机能的研究,要到19世纪和20世纪才慢慢成熟。

(12)、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

(13)、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何谓人之“存在”的思考,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提醒人要在不断的检省中获得佳的生活姿态,尤其是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方面。

(14)、第二种叫做“表达控制”,就是当你在表达别人期待的样子的时候,态度尽量保持一致,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很假。

(15)、世界上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6)、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17)、他在后世的持久的名声,我觉得主要是依赖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咱们都知道柏拉图在他政治上的努力失败之后,后办了一个叫做阿卡德米的学院,乃至于阿卡德米(学院)这个词就从那来的。这个学院是西方早的教育机构。那么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开了亚里士多德的学院,这两个学院存在了一千年。那么你就能想象它的影响之大。那么当然了,所以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我特别提到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就是想说,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和这种建制化的努力,就形成了一种始终有的张力。刚才你曾经两三次提到文字出现之前思想可能昙花一现这个现象,的确是,如果没有这种建制化的努力,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昙花一现。也许之美好,但是它不易于传播,也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你一旦有了建制化的东西,大家就不能仅仅在问问题了,总要有人去回答问题,甚至建立学说。

(18)、凡是希望对于神,不朽及万物的终局,要求一种、一种确知或一种信条的人,都无法从苏格拉底处获得答案。

(19)、他在交谈中帮助年轻人,他教他们如何在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破绽,使他们产生困惑,逼着他们一再地去思考、去追究、去探讨,不让他们逃避那随之而来的答案,后,更使他们深信真理是团结众人的不二法门。

(20)、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吸引了许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苏格拉底有什么思想

(1)、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2)、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3)、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4)、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5)、每日一题Day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论述题)|333背诵口诀

(6)、这本《世界哲学简史》与作者的《哲学导论》相互配合,“史”“论”结合,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大学哲学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7)、这种“纯真”的基础在于历史,并且从存有深处不期然地涌现出来。

(8)、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智性”的对话才具有改变人的力量,而且这是的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书中说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试图用任何非理性的手段:毒打一顿、威吓、给甜食,或者……让儿童鹦鹉学舌地背诵改良了的诗句,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把他们带到博物馆去参观”,这些方法都不足以从根本上促进人的改变,“如果我们需要一种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可靠的方法,除了与他们交谈,并继续与他们交谈以外,就别无他法。”

(9)、每日一题Day13|学习/强化/学习动机(名词解释)|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0)、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或347),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感到幸运。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11)、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16湖师大)

(12)、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13)、本书不同于通常以西方为中心的哲学史写法,从哲学的全球性视角出发,尤其注重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哲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4)、在《论灵魂》里亚里士多德同样谈到了知识的来源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思考(thinking)和感觉(perception)类似,

(15)、(4)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16)、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17)、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18)、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他从母亲的工作获得“助产”观念,所以后来他也以助人产出智慧胎儿的助产士自居。

(19)、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20)、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概括

(1)、“情景定义”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根据所处的环境空间来定义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读着其他人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并且根据对这个信号的理解来做出我们的回应。

(2)、苏格拉底死后,在他的弟子中还形成了三个学派:犬儒学派,快乐学派和麦加拉学派。这些学派统称为小苏格拉底派。他们主要研究的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3)、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4)、按辩士学派的说法,人们学习也就只有两种态度:

(5)、作者如同苏格拉底,在书中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某个问题上究竟有没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几乎对每个所提出的观点都加以质疑,三言两语就把你初受到诱惑而刚刚建立的信念摧毁殆尽,或者不加摧毁,却让你作出选择:你同意这样吗?显然,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这些提问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6)、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

(7)、是法律使他诞生在一个合法组成的家庭,使他成为雅典公民,也使他被父亲抚养长大。他以拒绝离开雅典来证明他对法律的支持,宁可死亡也不愿被放逐。

(8)、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9)、在后世的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知识的来源问题:

(10)、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4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得有智慧的必然步骤,因为只有一个人很谦虚并“自知其无知”,他才能学到知识。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就是通过回答使对方的知识能够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露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从一个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所谓“下定义”就是对发现的真理加以表述。

(11)、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12)、康德关于知识表征的思想化解了以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执一词的局面,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从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角度去探讨,注重认知主体与客体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统一性,并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由此可见,康德作为一个哲学大家,他关于知识的理论具有独创性,其对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敏锐,结束了近代哲学关于知识如何表征的分裂局面。

(13)、教育者像助产士一样,是帮助学习者获得“他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从外传递给学习者一个认知内容。

(14)、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和师生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答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15)、---与印度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也认为现代社会弊端的纠正,关键不在于政治,而来自于人心灵的觉醒。

(16)、(3)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17)、如上面所说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平等”、“对话”、“不终结”是基本心态等几个方面。

(18)、每日一题Day1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简答/论述)|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9)、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20)、他认为从事哲学思考是要探讨我已知之事---但那是潜意识的已知,藏在模糊而古老的记忆中,现在我则要在当前的清明的意识下去认识它。

4、苏格拉底的重要思想

(1)、《世界哲学简史》结合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哲学史的全貌,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和重要思潮,某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有趣的人物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2)、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3)、---引自《(外教史)谈亚里士多德和洛克的“白板说”之区别》

(4)、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5)、20世纪,科学家早已证明启蒙时代的很多理论基础都是错的,人类从来没有一个「自然状态」;即使有,也不是启蒙思想家们描绘的那种和谐状态。人类更没有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定下某种「契约」。

(6)、从教育问题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境界决定了关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换一个说法,取境决定了学习内容的立足点。

(7)、雅斯贝尔斯把苏格拉底视为人类历史上有声望的人。他还认为苏格拉底是“哲学的殉难者”。他自寻灭亡,对他的审判和处决不是司法上的他杀而是司法上的自杀。今天,苏格拉底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领域,还是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尽可能的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12]

(8)、对哲学家来说,死是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9)、每日一题Day8|学习动机和马斯洛|333背诵口诀|口令|顺每日一题Day9|广义/狭义/学校的教育(名词解释)|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0)、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11)、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好的公众人物。

(12)、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受“知识即美德”的影响,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口号。但丁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而具有美德的前基督教多神论者。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10]。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相结合的典范。

(13)、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4)、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15)、他们只能看到外界事物投来的影子,并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事物。

(16)、苏格拉底表现得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17)、每日一题Day7|心理发展|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8)、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19)、更加通俗地讲,教育并不是用“一桶水”去分出“一碗水”,更不是填鸭式的塞给知识,而是引领学习者(更像是“与学习者一起”)去发现认知的路径和内容。

(20)、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是通过不断追问对话者的判断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基本的方法是:部分认同,继续追问(定义准确性,条件的确定性)。

5、苏格拉底思想的意图

(1)、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2)、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3)、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

(4)、个人在城邦中固然应该成就功业,但是他的自我也重要,一个自主人格所显示的特立独行,一种真知灼见所引发的真正自由,是使人面对崇高神明的后基础。

(5)、当时的其他教师,是收取学费的,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办的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6)、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7)、苏格拉底认为一切见识,均从疑难中诞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到没有见识,而他又要教授辞人见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见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先已经具有的。

(8)、当一个人的智慧还无法抉择时,好信从祖先的宗教,遵循城邦的法律。

(9)、②问和答的对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背诵别人的结论。

(10)、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 

(11)、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且可以继续进一步深入,而不是完全解决。

(12)、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他从始至终是带着一个科学家的态度来进行研究。

(14)、这些论述奠定了戈夫曼戏剧理论,也称“拟剧论”的基础。

(15)、第四种叫做“神秘化”,就是和这些对你产生期待的人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不仅能产生美,还能产生敬畏。

(16)、https://zhuanlan.zhihu.com/p/354483492

(17)、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关于德性是政体的优良原则的思想,其师兄欧几里得继承的苏格拉底善是“一”的观点对他也有一定影响。他还吸纳了众多学派的观点,包括赫拉克利特及其后学关于可感事物的观点,即事物是无确定性的、流动的;巴门尼德及其后学关于真理道路的观点;毕达哥拉及其后学菲洛劳斯关于可知事物的观点。另外,还有数学与宗教也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18)、第三重是补救性措施,把突发状况写进剧本。所以你我随时都会是剧本中的一部分。

(19)、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有什么思想精辟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