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精辟110条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启示

1、苏格拉底之死的启发

(1)、必须得承认,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

(2)、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申辩和赴死的完整过程。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第一批原告控诉苏格拉底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且以此传授他人。众所周知,只有自然哲学家尤其关注自然,并以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文明的起源由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下降到我们共同经验的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是自然哲学的进步之处。但对自然神的顶礼膜拜,只会取消人类自身理性的力量。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地上,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转向人内在的德性。他在市井之中与人辩论,目的也不在于传授知识收取报酬,纯是出于爱智的动机,与人共同寻求真理。而亵渎神灵的控告,则是说苏格拉底不信有神,或者说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信本邦认可的诸神。这也是他被认为败坏青年之处。证据之一是苏格拉底曾经说太阳是一块石而月亮是一块土。这其实仍是同以安那克萨戈拉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不信有神和引进新神首先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原告和被告的分歧不在于相不相信有神,而在于相信神是什么,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苏格拉底有罪。

(3)、苏格拉底欣慰的看了我一眼,继续说:“在苍茫宇宙,创世大神赋予子女以使命,根据不同星球不同的地域,创造出各色人、物等,独把信仰、思维、创造及文化、艺术、建筑等,凝结为人的生命记忆,传给人类,就是让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以对神的信仰来维系人类与自我世界的平衡。而在遥远天宇,还有一个哲学星球,这个星球所信奉的神是哲学,是道德。他们的创世神,以哲学立本、立国、立星,以哲学来捍卫生命的尊严。而我出现在古希腊,就是在人对神的信仰中,来以哲学传授人的生活之道,从而立美、立道、立德,来为哲学在人类的世界,寻得一份平衡。在我之后华夏的李耳,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是不同星界生命的代表。我们的不同在于我们都以自己的文化道德体系,代表着自己生命的生存形态,并把这种生存形态通过开坛布道,传授给人类,使人类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与比较化。相同的是,我们都效力于创世大神麾下,而这里唯有美神,是创世大神的女儿,是美的自我完成。”

(4)、于是,苏格拉底说道:“只要伴随着公正就是美德,任何不与这类事情相伴的行为就是邪恶。”但是,这样以来,什么是美德仍未被厘清。公正倒底是美德的一部分?还是美德的全部?如果伴随着公正就是美德,那公正就是美德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了。因此,二人的对话又回到原点:究竟何为美德。

(5)、现代共和制有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前者指政府(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d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后者指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如美国。

(6)、然而,西方现代体制是否就已经把苏格拉底之死衍生出来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后之人》,他的主题很明显,并不是说时间停止了,而是说人类历史上的理想制度已经确定下来了,人类不会再有新制度的发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人类平庸而自由的生活史。他提出后之人是“没有抱负的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个人在国家的伟大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使他没有任何主人的感觉。相反,在他所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他却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和无能”。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洗礼,我们回过头来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问题,似乎发现,原来福山是个“标题d”。历史不仅没有终结于一些意识形态式的大词,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民族冲突、贸易战、恐怖袭击、文明冲突、生态灾难等更多问题。

(7)、内容围绕认知提升和深度阅读,每天一篇思想笔记,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婚恋、商业思考等。

(8)、此时,苏格拉底把考察的标准降低了一步:其也许不用传授知识,只用给出意见就行,给出方向,给出价值判断;其也许十全十美的老师不好找,但只要他能给出真意见就行。

(9)、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10)、“人的痴迷就在于对肉体享受的痴迷,这是神没有料到的。所以,创世大神才会不断的差遣自己的使者与子女莅临人间,以道德来教化,就是希望人懂得道德之奥义,来完成自己在人世的修行。”苏格拉底说,“只是,几乎大多数人,活在人世,成为欲望的奴隶。”

(11)、以不可见的事物和结果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这样的哲学训练过程显然处在哲学和神学的交叉地带。

(12)、尽管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但他相信,在场的每个人因为这次谈话,加深了对美德的认知。这或许应该是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吧:即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13)、这个论点看似寻常,但确乎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是遗忘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故意选择遗忘,因为做不到。他们只想生活得快活,拥有身外之物,他们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甚至把不公正的获得称之为幸运。但是,他们很少训练另一方面的技艺,即对公正与节制等等美德的学习。如果说学习就是记忆的话,不去学习便是选择遗忘。天赋中所具备的知识,被他们抛弃了。

(14)、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想告诉学生们,他为什么会这样坦然地面对死亡。

(15)、“呵呵,动听啊,动听!”弗洛伊德说,“既然人无法知道自己要下地狱还是上天堂,那么,活在当下,活在欲望中,岂不是赚了?”

(16)、“有一种关于此事的说法在人间秘密传授,说人生如在狱中,不能自己越狱潜逃。我觉得此说深奥,不易理解。我认为好是说神灵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灵的所有物之一。”(62B)

(17)、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18)、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这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它)使灵魂习惯于从肉体的接触中返回,集中于自身,尽可能在现在和未来固守在自身之内,摆脱肉体的枷锁。”(67D)(thehabitofthesoulgatheringandcollectingherselfintoherselffromallsidesoutofthebody;thedwellinginherownplacealone,asinanotherlife,soalsointhis,asfarasshecan;-thereleaseofthesoulfromthechainsofthebody.)

(19)、“哦,这么简单,竟然被我弄得那么复杂!”佛洛依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20)、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2、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昊愚小友,在灵魂的世界,人的尊严是灵魂世界属灵的自由与属灵精神的体现,是公义在神身上的体现。而在人的世界,人的尊严与社会生态息息相关。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式的国家,有着民主的雏形,为此人的契约精神与公义,受到的保护。”苏格拉底以为我在附和他,便叫着我的名字继续说。

(2)、美诺表示同意。苏格拉底说:“由此看来,这种获取必须伴随公正、节制、虔诚,或者美德的其它部分;如果不伴随,它就不是美德,哪怕它提供了好的事物。”

(3)、对民主法律的反思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4)、真正的哲学家可能就是这样,哲学思考对他们来说并不仅仅的高标、自矜的思维游戏,更是他们的生活准则,一旦认定,就死不旋踵地去践行,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由独立思考带来的学术自信终就成为对自我生命整体的圆融。

(5)、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6)、“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苏格拉底豁达的说。

(7)、“创世大神的要求是人无论以何种形式生存,都要褒有的道德和虔诚的信仰,都要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契约精神与互相尊重之上,除此之外,只要不逾越道德的规范,你想怎样创造,怎样生活,那是个体的自由与个体的生命方式。但,人文主义的出现,让人悖离了神的信仰,而宗教徒对神的曲解,更使人无法接受宗教对人道德的约束,从而在信仰之路上愈行愈远,出现了道德的反背。”苏格拉底说。

(8)、人口哲学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比如婚姻家庭问题、长寿问题、安乐死问题、人口贫困问题、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融合问题等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既然难知,人们唯有先思考“为何而生”和“如何生”的问题。生,需要正义。死,也需要正义。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和善治,需要建立在人口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治理的绩效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每个社会成员的人口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将决定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尽善尽美。

(9)、辛弥亚的观点:灵魂是一种和合而成的和谐(86);格贝的观点:灵魂在穿坏很多身体后依然有可能会消失(88AB)。

(10)、尼采当时26岁,已经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尼采是语文学教授,但他对语文学没有多大兴趣,爱思考哲学。他思考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人生是如此短暂痛苦,面临着死亡极限,又苦多乐少,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活下去?还有一个问题是,人生当中那么多细节都是不断地在重复,我们每天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重复?

(11)、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12)、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13)、雅典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定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自觉自己并无智慧,于是他决心对“神谕”进行求证。他每天出没雅典的各种场所,与任何人以追根究底问答的方式讨论人的各种德性问题,那些本来自认为很明白的人终都被苏格拉底这个自觉无知的人问得自相矛盾、无话可说,陷入思维困境,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终于明白,原来众人都是自作聪明,神谕说我苏格拉底聪明,是借我苏格拉底之名告诫人类,“自知其无知”是人的有价值的、可以称之为拥有“智慧”德性的东西,而人只有拥有这种自觉反省才能追求关于“善”的真正意义的知识,才可能踏上通往“幸福”的道路。同时他体会到神要赋予他以天职,那就是通过他让别人也达到对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自觉,这是一种比自己优秀得多的存在者的神圣命令,如果不服从就意味着选择了恶行,背离了“善”。由此,他苦口婆心劝说人们要潜心向善,清醒认识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证实“神谕”的行为惹怒了许多有身份、有脸面、享有智慧声誉的上流阶层。常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他们觉得苏格拉底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故弄玄虚、故意找茬,是不安好心地扒光他们身上的华丽服饰,令他们当众出丑,为此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14)、苏格拉底是自愿自觉选择死亡,是为理想信仰而死。哲学为死亡做练习、做准备,但真正的哲学家反对自杀。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我相信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财产,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那么也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等待,在上帝召唤他之前不要夺走他的生命。”诸神是我们的看护,我们是神的财产。虽然死亡必然属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没有权利自行了断,自杀是不可取的。而且自杀迫使灵魂离开肉体,这样的净化是不彻底的,可能仍带有肉体的欲望和痛苦。我们只能选择做好准备的死,而不能选择对死毫无准备的自杀。在继伏尔泰说自杀是人类后的自由后,加缪宣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9)人是有自杀的自由,但却依然不能自杀。在加缪看来,自杀不是反抗,而是对自身懦弱的妥协。自杀是意志自由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自杀面前,人本能有求生存意志,自杀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苏格拉底视死如归,一直以来都在为死亡做准备,是民主制度达成了他的心意,将他判处死刑。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他杀。哲学家不必去自杀,他只要学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

(15)、为什么?原来是是苏格拉底并不急着正面回应辛弥亚和格贝的质疑,而是借题发挥,说了一通对如何避免厌恶论证(misology)和愤世嫉俗者(misanthropy)的看法。更妙的是,苏格拉底借自我批评,“此刻我还很担心自己对这个特殊问题是不是持哲学的看法,而是挑挑剔剔,跟没有教养的人一样”(91A),很迂回曲折地批评了两个人。

(16)、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17)、“嗯!”我茫然的应声,说不出话来。原来他的死因,竟然那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么,书本上无数对他死因的解析,都是虚妄的不能再虚妄了,为此,在这个世界中,那么多的历史,也许要重新的改写,那么多的文化起源或者说宗教崇拜,也许在真正的他们的时代,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不由对文字有了逆反心理,感觉文字就是祸害,就是在戕害心灵,灭绝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在书写着历史,直至歪歪扭扭的写满虚伪的谎言。

(18)、裴洞先讲述了苏格拉底和妻子告别的一幕,苏格拉底在看到妻子嚎啕大哭被人搀扶走以后,说了一番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看法:

(19)、这是苏格拉底很重要的一段论述,在此处又出现了,这便是“学习即回忆”。苏格拉底反复论证这一点:“如果有关实在的真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灵魂必定是不朽的,正因此此,你才会始终充满自信地试图寻找和回忆你现在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回忆。”

(20)、格贝的观点就不是那么容易推翻了,所以苏格拉底又再次重述了一遍格贝的立场(95CDE)。

3、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启示有哪些

(1)、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施行的制度。古代雅典人认为所有公民,不包括奴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所以雅典的官员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属于直接民主。

(2)、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3)、民主派将“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顶大帽带在苏格拉底头上在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能服众(庸众)的,毕竟苏格拉底出于对其时雅典民主制的不满确实不信奉雅典城邦专有的神祇——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此二神祇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城邦专有的神祇,还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向任何人宣称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苏格拉底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富家子弟投靠自己,无所顾忌地揭示其时民主制的弊端。

(4)、引得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她争论不已、扼腕不已。大家都想用人类已有的浪漫诗情或严谨逻辑战胜它、超越它。

(5)、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6)、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7)、本文转载自:“人口青专会”,已获授权推介。

(8)、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9)、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10)、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普通人不会去反思生命的价值,更不会关注死亡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名利、财产、地位等物质快乐。伊壁鸠鲁有句名言:“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生命之必有死这件事愉悦起来。”(8)论据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我们尚未来临;而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这也成为部分人歪曲死亡的本来面目,以纵情享乐的绝妙借口。当人们沉溺于感官快乐时,死亡悄然降临,剥夺了个人的一切,包括财富、朋友、名望,甚至他的身体和思想。死亡带走了一切,只剩下死亡本身。殊不知,伊壁鸠鲁在说快乐是善时,不仅包括肉体上的欢愉在内,他强调的额大的快乐时身体的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是视死亡为苦难的解脱,而是要直面不的生活,使之充实起来。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葬礼,在有生之年更为重要的是照看好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将死定义为:“所谓死的状态,就是肉体脱离灵魂而独立存在的状态,和灵魂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状态。”人们对于死的恐惧,出于对死亡的无知。而逃避死亡的人正是在追逐死亡,并终会被死亡追上。真正的哲学终生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无时无刻不净化自己的灵魂。死亡则是灵魂彻底的净化。当死亡来临时,哲学家看到的是灵魂的解脱和重归自由。摆脱肉体之累后,终能关照到善本身,在彼岸世界实现永恒。

(11)、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2)、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13)、所以在这个体系里,一切都是为了应试,根本不可能有哲学的位置。

(14)、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哲学?不喜欢这门伟大的智慧之学?刚才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人,这是大的问题。

(15)、苏格拉底谦逊地说:“我在使别人困惑的时候,我本人并没有答案;当我引起其他人的困惑时,我比其他人更加困惑。”就像一个美女不知道自己的美丽,苏格拉底也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招人忌恨的苏格拉底后来还是被城邦处死了。

(16)、我看看苏格拉底,又看看弗洛依德,一个是我敬仰的哲学家,一个是我曾经崇拜,现在厌恶的心理学家,但不知两人有何过节,弗洛依德竟然称呼他为“老鬼”?何况,在神的国,人人都应该是互相尊重的。

(17)、“追求的道德生活。”我想他们在追求理念上的异曲同工,难道创世大神对生命的要求仅仅是让人维持人“的道德”吗?何以他们的教化几乎相似?

(18)、它需要付费加入,199元/年,前50名星星赠送(《老子》哲学入门十讲)课程。

(19)、从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衍生出许多人口哲学问题。人口学研究包含研究生育与死亡的规律,简言之,也就是研究生死问题。生育、死亡、迁入、迁出决定一个人口群体的生命状态以及一个人口群体的代际更替。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是“不虔诚”和“腐蚀青年”。可见雅典人当时重视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青年一代人是城邦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苏格拉底是青年一代的导师还是腐蚀青年一代的坏人?由谁说了算?是由雅典的青年人口群体决定还是中老年群体决定?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审判苏格拉底的公民大会的投票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无从知道投赞成票的281人中究竟年轻人多还是中老年人多。但是我们可以追问,仅由500人投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雅典在全盛时期的人口有3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奴隶和外地人,而在自由人中,2/3以上是妇女和儿童。即使排除了奴隶、外地人、妇女和儿童之后,剩下的人也不全部具有公民的资格。有投票决策权的公民还需要具有土地财产和其他资格。因此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民主,只不过是由少数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口进行统治的寡头政治。

(20)、苏格拉底之死不是一个简单生命的终结。这个西方文明历史的悲剧被后人反复提出来,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思想灵感。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正义和善治?苏格拉底入狱以后,他的朋友们一再劝他逃离雅典。可是他甘愿伏死,不愿背叛雅典的国体,成为后世国家的公民典范。我们设想,如果苏格拉底当时到了中国,也即是春秋时期,他或许会被看作一个不合礼仪的怪人,甚至可能成为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庄子,而绝不会被判死刑,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设想,在另一种人口和文明中,无论是以投票方式还是君主独裁的方式,苏格拉底很可能都是安然无恙的。甚至在当时的雅典,如果所有人口都有投票权,苏格拉底也可能不会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之死,既没有代际正义,也没有区域整体正义。

4、苏格拉底之死的感悟

(1)、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2)、第三个问题更是专业了。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他的那段话在我们这儿需要专业人士来解,当然在欧洲情形会有所不同。

(3)、国家代表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奴隶制度下,曾出现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封建制度下,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马赛曾出现过城邦共和制。

(4)、到底苏格拉底该死还是不该死?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又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正义问题。以后人的眼光看,苏格拉底当然是不该死的。然而后代人终究无法参与当时的投票,因此只能把苏格拉底之死当作一个历史悲剧。柏拉图亲自见证了自己所尊敬的老师之死,终生耿耿于怀,决心把老师的智慧发扬光大。因此,他建立学校、著书立说,一生孜孜以求建立一个“理想国”,并且对民主统治始终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他的理想是由“哲学王”来治理一个国家,这样他的老师就不会死了。站在柏拉图的角度,人们会很同情。怎么可以由一帮愚蠢的人来投票决定一个“智者”的生死呢?这样的社会治理方式岂不是很荒谬?

(5)、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6)、“哦,所以你才故意侮辱雅典的神祗,好给人以口实?”我问。

(7)、“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8)、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9)、第三点是“哲学让人好好说话”。哲学本身就产生于对话。我们现在学的哲学,当然也有中国哲学,也有别的哲学,但主体是希腊人留下来的。希腊人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科学,这个科学主要是形式科学,也就是各位同学学的几何学、逻辑学、算术这些形式科学。

(10)、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11)、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中被公认为智慧的苏格拉底被这个城邦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在此之前,苏格拉底拒绝向法庭屈服和逃亡外邦。当前往提洛岛的圣船返航后,他饮下鸩酒从容赴死。在西方文明史上,苏格拉底无疑成为为理想信念而殉道的先驱之一。黑格尔曾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悲剧,是民主扼杀自由的悲剧,是法律习俗与知识理性相冲突而产生的悲剧。但他视死如归、毫不妥协的气概却彰显了理性的不朽光辉。

(12)、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后的论述:

(13)、德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上午上学下午游戏。下午不上课,学生们自己玩。你们想一想,德国这个民族,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都只上半天学,但出了一百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算上德裔在美国的有两百个之多,是所有民族里拿诺贝尔奖多的。但他们好像很不用功,不用功到这个地步——只上半天学!

(14)、但是,此刻,我们回到苏格拉底的身边,看他与美诺的对话。苏格拉底仍然使用的是他的“穷尽”原则,他要穷尽真理与知识的探讨,尽管他深知,这种穷尽极大的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已经在辩析的环节获得了某种洞察和启示。美诺已经不耐烦了,说:“你会把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当作探索的对象吗?”苏格拉底替他作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一个人既不能寻找他知道的东西,也不能寻找他不知道的东西。”已知无需寻,未知不可知。

(15)、如果不死的是不可消灭的,灵魂在死亡来临时就不可能消失(106BC)。

(16)、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17)、我们的理性所面对的后一个,也是难的那一个话题就是:死亡。再理性的人也很难对死亡完全释然,死亡意味着虚无,意味着无意义,意味着“一切皆空”。“一切皆空”则意味着理性本身也是一场空,理性所构建的自然、社会、人伦秩序也是一场空。

(18)、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19)、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到这里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苏格拉底又走向了怀疑主义,如果说美德是知识,那它是可教的;如果说美德不是知识,那它是不可教的。但是,既便说美德是知识,却独独缺少能够教授美德的老师,因为他迄今为止没见过一个人有资格传授关于美德的技艺。他引用诗人塞奥格尼在《哀歌》中的话说:“好父亲不会生下坏儿子,因为他会被聪明的话语说服,但你决不能把坏人教好。”

(20)、在苏格拉底看来,民主本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民主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不应是被少数利己主义者利用的工具,不应是未经省察的苟同;真正的民主应经受省察,应受到制约,应合乎正义,应体现公众利益,应是“智者(真正的智者,非‘智者学派’)统治”的精英治理,尽管这一民主理念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民主精神,但与其时的空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的民主派相比已经很了不起了。

5、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

(1)、这样,一方面,肉体是灵魂寓居的载体,灵魂靠它在人间游走,并由它展开思维活动(比如我们的理性思维就必须以感性知觉为原材料);而另一方面,灵魂作为更高级的东西被困在我们的肌肤之下。它无法超越自己的肉体——即使深知感觉器官错误百出,它也只能依靠它们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感官犯错了,牵连着灵魂(理性)也犯了错,但是我们毫无办法。

(2)、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3)、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是悲剧,不在于死于一些伪民主人士和一些心胸狭隘的小人之手,而在于死于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的正直善良平庸的雅典同胞之手,他们将经历过寡头政治灾难的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体视为自己的孩子,却不知这孩子已重病缠身,作为父母的雅典公民讳病忌医,对苏格拉底这一良医恩将仇报、痛下杀手。可以说,普通的雅典公民与至死不愿离开母邦的苏格拉底在爱国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如何爱上是有距离的,这段距离是导致苏格拉底之死悲剧性的深刻原因。

(4)、苏格拉底依旧温和的笑笑,说:“谨遵美神殿下吩咐!”

(5)、“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6)、对学生提出的这个困惑,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去世如何的看法:

(7)、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8)、这已经是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论述之后,要是一般人的话,是不是会有厌恶继续讨论下去,转向沉默呢?但苏格拉底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并深深地打动了裴洞,以至于一向敬佩苏格拉底的裴洞也感叹“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佩服他”。

(9)、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0)、第三个,哲学是一种有高度想象力的思考。我认为对现代人来说,这是基本素质。

(11)、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12)、“昊愚小友,弗洛伊德先生,那我就说了。”苏格拉底看着我与弗洛伊德说,“也许在你们眼里,我的死是煽动青年,信仰新神,侮辱雅典神而得的报应,毕竟,现在的书上几乎都是这样写的。更有把我的死提高到政治高度,说是‘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在人的层面,这种解释适合时宜,恰当,再理。为此,后来还有人认为我为自己的名言‘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与自信两个条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认为我把尊严与公义看的很重。”

(13)、(6)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14)、苏格拉底进一步阐释了怎么做哲学研究。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和意识都需要锻炼的全面过程,终目标是让灵魂得到彻底净化,摆脱身体和感官的束缚。哲人的灵魂深信必须淡化激情,遵从理性,在其自身中沉思超越那些表象的、神圣的东西,并从中获得营养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原则来训练自己,在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灵魂会随风飘散而不复存在。

(15)、“灵魂的家是人重要的归属地,也是哲学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的感慨,但人穷其一生,没有几个人能证悟这个哲学命题,而如果真正的要想憬悟,除非那个灵魂是智慧的灵魂,并在肉体通过修炼超越五行,或者肉体死后,灵魂被神悦纳,才可能明白这个哲学的问题。所以前面道友说‘哲学是忽悠人的东西,它在僵化着人的思想,使人陷入云里雾里,忘记自己的本质’的话,站在人的视域,是有道理的。为此,在我的哲学层面,我只希望我的哲学或美学思想,能为人的道德提升提供一把打开人类心智的钥匙,至于打开了心智,想要怎样干,那则是他们人类的事情了。不过我想,在我现在的认识中,只要人类万千人中,能有一人懂我并身体力行的去行动,那就是我的造化了。”

(16)、接下来,二人继续回到对美德的追忆之中。苏格拉底表示自己“想要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用我的言词和行动,使我们能够成为比较好的人,比较勇敢而不那么懒惰,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必须探索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17)、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第一次论述(70C-72E)针对的是1),第二次论述(72E-78B)针对的是2)。

(18)、苏格拉底讲完自己的方法论后,获得了在场者的一致赞成,裴洞说,大家“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102B)。

(19)、贵族制是由少数人(不止一人)组成的统治团体进行统治的政体。由国王和贵族会议共掌权力。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选举事宜、国家立法及行政大权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元老院掌握。元老院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

(20)、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1)、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2)、同样的问题,西尔贝克在《西方哲学史》导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过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如果把句子中的“精神行装”换成“灵魂”就会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至少在我看来会比较好懂一些。

(3)、“咦!”听到这里,我心魂一颤,西塞罗的这番话,明明就是把苏格拉底置于神与信仰的地位,让人以哲学作为生命的圭旨,这个评价太高了?难道苏格拉底是与神相类似的生命?想到这里,回想起方才美神对他的尊敬,我不由看了美神一眼。

(4)、“他这样悲观失望?”我想,不过瞬间肯定了我的念头,心想我不厌其烦的发表自己的认知,无非也是希望只要一篇文字能让一人或数人懂并觉悟,那就是一种造化了。

(5)、第一个,就是刚才讲的独立的、自由的思考,是彻底的、批判的思考。

(6)、“(模仿城邦对苏格拉底说话-引者注)你以为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祖国和法律吗?我们将你判处死刑,认为判得公正,你就对我们进行报复,竭尽所能对祖国和法律进行颠覆,并且声称这样做是公正的吗,你这为真正喜爱美德的人?你那么智慧,怎么不知道祖国要比你的父母祖先高贵得多,是神灵和一切有识之士认为可敬、神圣的?对于盛怒中的祖国必须尊敬、服从、谦逊,有过于对待父亲,如果不能说服,就只有唯命是从,叫吃苦就吃苦,毫无怨言。”

(7)、“在人的环境,你的理论有道理,也没有错谬。但在属灵或者说神的国,你的思想有着教唆意味,有意无意的把人类引向欲望泥沼,这就是你的错,你的恶。”苏格拉底说。

(8)、首先,格黎东说了很多,只为劝苏格拉底越狱。他先后以家庭亲情、友情打动他,并做了很多担保以打消他关于出狱以后的顾虑。

(9)、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深刻危机的时代,民主政体几经被推翻,经历过寡头政治统治的普通雅典人痛恨寡头政治的专制和暴虐,他们怀念雅典民主制曾有的辉煌,但并不真正领会民主制的精髓,将民主制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而重新掌控政权的民主派已如惊弓之鸟,大搞结d营私、排除异己,为使自己的意图和欲望现实化,行为合法化,他们摇唇鼓舌,通过巧妙的“辩论术”将正义等德性置于抛弃了真理客观标准的、以利己为价值取向的个人臆见及其自由意志的肆意玩弄之下,以民主代言人、民众利益维护者身份自居的他们利用民众对民主制的好感和误解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尽其所能地取悦大众,煽动民众情绪,将大众民意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中,使大众沦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和失去是非善恶判断力的庸众,使民主完全沦为实现其少数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完全受已然堕落的民主派操控的民主制,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是“非正义的民主制”和“庸众的暴政”。雅典民主制的这种弊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海军,政客们却以阵亡将士的尸首没能及时运回为由,滥用冠冕堂皇的民主对10名海军将领提起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大会核心人物苏格拉底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得罪了操控民意、排斥异己的民主派,被结d营私的他们怀恨在心,这为后来被控告埋下了隐患。雅典民主制的工具化、庸众化和民主精神的败坏,使得曾经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已然成了徒具民主驱壳的累赘。富有哲学反思精神、众人皆醉惟其独醒的苏格拉底对此痛心疾首,他决心做一个勤劳的、清醒的、执着的却令人反感的牛虻,去叮咬雅典这匹昏睡在虚假民主制温床上的、血统高贵的惰马。

(10)、所以这个事情很怪异。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是成人的事情,不是少年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哲学的思考总是跟我们的生活当中比较阴沉的、比较痛苦的、甚至比较悲伤的经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彻底的哲学思考是跟生死的思考、关于死的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精辟1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