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精辟108条

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

1、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原文

(1)、所以,一方面,《论语》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另一方面,老师是基于他的来作宣讲,也只能在伦理的话题方面有效,而不太可能产生自然、逻辑等方面的议题,因为这些议题需要一种反驳和说服的过程,无论是理/逻辑的说服,还是事实的说服。

(2)、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3)、苏格拉底求真的精神vs雅典人逃避现实的行为

(4)、伯里克利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与政治家,以他被冠予雅典第一长舌的口才,领导着雅典人民抗击着以斯巴达人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的进攻。然而,祸不单行,当斯巴达为一方的军队在公元前429年再度入侵雅典时,城内却爆发了一场瘟疫,不仅伯里克利本人染病而死,雅典的军队与人口也锐减大半,在此之后,雅典人在与对手的交战中几乎没有取得过一场胜利。但后人们对伯里克利议论与肯定多的,是他对雅典的政治与经济作出的贡献。在当政期间,他积极推动着政治民主化改革,扩大雅典民主机构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制定宪法,废除选举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把梭伦创建的初级民主制度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修正。可尽管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民参政的范例,它的运做却异常复杂与古怪,因此雅典民主政体为以后人类民主制,奠定的更多是它全民参与的决策模式与多数人议政的可能性,而非是它的具体运做机制,总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苏格拉底就诞生于此时。

(5)、暗恋是世界上美丽的爱情。热烈的爱情会有冷漠的结局。

(6)、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7)、这到底是那些哲学家说话只说一半,还是只留下了一半呢?大多数人认为是后者,但至今未有补充的足本新发现,那么这个“大多数人的认为”,在考古学的意义上说,也不过仍然是一个推测,并非是一个交叉论证后的事实。

(8)、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

(9)、先生们…真正的困难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避免邪恶、避免不公正。如果说年迈的我将被死亡追上,那么正当年的你们,已经快被邪恶、被不公正,追上了。当我离开这所法庭,我接受我的判决、迎接死亡,而你们也将接受你们的判决、迎来堕落。——毫无疑问,你我的结局就该如此,对此我觉得公平。

(10)、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11)、在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又一次相遇了。

(12)、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13)、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14)、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15)、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16)、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法律却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朋友克力同已经为他打通关节,劝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谢绝了,他拒绝逃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义”的思考。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不正义;未经雅典人释放,擅自逃脱是践踏和毁坏法律,是不正义;不可以以错换错,以恶报恶,他要言行一致,践行正义。

(17)、《大卫·戈尔的一生(TheLifeofDavidGale)》

(18)、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19)、先生们,我把你们当作我的朋友,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我的处境。我有一个不凡的经验要与你们分享。

(20)、死亡不是邪恶的,否则神会警示我。死亡可以是一种消灭,于死者一切归于虚无;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改变,死者的灵魂将去往另一个地方。

2、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

(1)、其间,苏格拉底每天都和前来陪伴的朋友、学生探讨哲学问题,直到约一个月后从容就义。柏拉图共写了4篇对话录,来回顾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游叙弗伦》描述了苏格拉底即将上法庭时,在王宫前廊与游叙弗伦的对话。

(2)、当然,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提出饱受争议。波普尔视柏拉图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对其进行“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唯美主义”等的定性,并明确指出“哲学王就是柏拉图自己”,而《国家篇》就是“柏拉图本人对神圣权力的要求”,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家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他们往往并不愿意回到人间去拯救现实的世界,“所以哲学家都保持沉默,只注意自己的事情。他们就像一个在暴风卷起尘土或风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后怀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14)可见,柏拉图已认识到了哲学家从政的艰难性。为此,他认为哲学家为王是需要一定条件来的,即“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者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15)柏拉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三次西西里之行,但后都归于失败。这不但说明了想通过学习哲学来实现“善”的统治的实现是何等的渺茫,也说明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哲学家为王。

(3)、这样的文本,文采飞扬、气贯长虹,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没有道理,也经不起质疑和诘辩/verification。可能仍有文献经典,但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也诞生不了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和古今皆通的观点和语句——概念。

(4)、这些构思,并不是达维德的误读,恰恰是一个准确、巧妙并且深刻地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系的理解和构思。达维德想要传达的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师承关系,同样的年纪和服饰,给予学生同他的老师一样的。除了晚年后一部作品《法律篇》,柏拉图其他24部对话集均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我们已经难以分清,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讲述,到底是他的思想,还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

(5)、相反,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中,苏格拉底常常献祭,常常说是神明指教了他,说人是神预想的对象,人应当了解自己认识的局限,不要夸耀,因为有智慧的当属神。苏格拉底说,他不曾是任何人的老师,不曾传授任何人知识,他只是像马虻粘在马上,刺激懒惰、迟钝、肥大的马,就像唤醒昏昏沉沉生活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6)、根据柏拉图的描述,苏格拉底并非不知道如何避死。多数审判者只是希望他认罪,并且希望苏格拉底越狱逃走。但是,苏格拉底决意求死。他说:“在法庭上,就像在战场上一样,我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应当把智慧用在设法逃避死亡上。

(7)、制作这个节目是为了讲述普及类的西方文化典故(西方文化“梗”);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夹叙夹议。节目的特点是:不光讲这些“梗”的由来,还会提到它们被使用或被引用的例子;因此,节目里会推荐相关书籍或影视作品等,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典故。

(8)、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种“修辞性”的表述方式判了苏格拉底的死刑。

(9)、但是一方面,柏拉图继承和加强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的思辩传统,即知识可以靠纯粹的思考、理性而产生,比如几何/数学和逻辑;另一方面,则阻断了泰勒斯、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的传统,即观察、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阐述。所以,科学终未能在古希腊诞生,或差一点在古希腊诞生。

(10)、有一天,大家围在一起,问苏格拉底如何才能像他那样伟大博学,成为一个广受尊敬和赞誉的人。苏格拉底听后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件简单也是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11)、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12)、下面,我们要谈一点硬核问题。大家公认:柏拉图原创的哲学部分,是他提出了理念/idea,又叫做形式/form、或共相/universal的概念。比如花猫、黑猫、波斯猫是指一个个特定的具体的你看见过或饲养过的猫,但是它们都是“猫”,问题是任何一个人,无论见到过多少只各种各样的猫,而不可能见到过所有的猫,但是我们却有“猫”这一包括了所有的猫的总体性、普遍性、抽象性的概念。我们怎么会有一个包括了所有的猫的概念?这是超出了我们经验范围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怎么会越过我们所见的数量及品种有限的猫,而看到所有的猫的共相/universal或形式/form?即,我们的抽象能力,或创造集体名词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这个问题的逻辑部分。

(13)、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

(14)、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15)、但是一方面,柏拉图继承和加强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的思辩传统,即知识可以靠纯粹的思考、理性而产生,比如几何/数学和逻辑;另一方面,则阻断了泰勒斯、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的传统,即观察、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阐述。所以,科学终未能在古希腊诞生,或者说差一点在古希腊诞生。

(16)、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17)、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同时,他也培养出了又一位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

(18)、简单总结一下,柏拉图的一个“理念”问题,包含了所有的哲学问题:逻辑、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猫作为一个抽象的普遍的概念、一个集体名词,属于逻辑、确切地说、形式逻辑范畴;一个理想的、的由神创造的模版的猫,是它的形而上学部分;去想和回忆这个猫的理念,是它的认识论领域。而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则涉及其中的而非全部;并且,以后的哲学家,也只在其中的二上杰出。所以有人说: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都是为柏拉图作注释。笔者认为,柏拉图是无法超越的,但可以消灭他。语言哲学就是这样地消灭了形而上学连同它的杰出的代表——柏拉图。

(19)、苏格拉底听到对他的指控后本来可以选择自愿流放。但是他依然留在雅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法庭的陪审团大约由500人组成柏拉图的《申辩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这是对他理智能力的光辉证明。他有力地揭露了原告的动机和他们指控根据的不充分。他强调自己对雅典的毕生忠诚,他提到了他的军旅生涯和在审判将领的事件中对法律程序的维护。他的辩护是强有力的论证的典范,完全建立在事实和讲理的基础上。当他被判有罪时,他还有机会提议给自己定什么形。苏格拉底不但坚信自己无罪,而且他坚信他这样的生活和教到对雅典是有价值的,他提议雅典人应该让他得到应得的奖赏。苏格拉底把他自己和“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赛车、赛马夺冠的人”作了比较,他说,“这样的人只是让你们表面上快乐,而我是让你们真正地快乐。“ 因此他说,他的奖赏应该是”由城邦出钱在名人院里奉养他“,这个礼遇是只有声名显赫的雅典人、将军、奥林匹克冠军和其他杰出人士才能荣享的。陪审团在他的傲慢面前颜面扫地,后判处他死刑。

(20)、至于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罪名实际出于政治目的。公元前406年,雅典对没有出手援救生还者的海战指挥官予以审判,苏格拉底作为元老委员会成员,是坚决反对不依法律而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集体审判的人。受他影响的朋友,有一些是反对民主政体的人,这些人参与了公元前404年推翻雅典民主政体的运动,其中包括克里底亚和阿尔西比亚德。但事实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参与三十僭主的任何政治活动。柏拉图和色诺芬也在多处文献中(包括《会饮》、《斐德罗》),向世人说明,阿尔西比亚德的妄为与苏格拉底没有关系。

3、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电子版

(1)、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2)、活着本身毫无意义,生命的所有意义,都是因为内心对超越和挑战的抗争。

(3)、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4)、在经过辩护、反提处罚方法两个程序后,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后的演讲:

(5)、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好的、聪明的、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6)、《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7)、 活着本身毫无意义,生命的所有意义都是因为内心对于超越和挑战的抗争所赋予的。

(8)、那么,一只抽象的先验的猫/Cat怎么会存在于人的脑子中呢?各种先验论各有各的解释,也各有各的解释不清,笔者所知,也仅仅是知道它至今没有一个哲学上、认识论上的清楚的解释,而非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把猫仅仅当作一个名词、一个人类偶然的命名的过程和结果,好比特斯拉汽车,如非马斯克个人偏爱特斯拉这个发明家这一个人因素,全电动汽车或就叫全电动汽车、或叫其他什么车,比如爱迪生或法拉弟汽车。由此,我们不必先有一个特斯拉或全电动汽车的先验概念,或柏拉图的理念。如果我们把猫放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解释,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当我们在一群动物中-虎、鼠、豹等等中看到一只猫时,我们会说“那里有一只猫”;当我们看到一群各色各样的猫时,我们会说“那里有几只猫”,或“那里有一只黑猫、两只花猫”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猫作为一种先验的或模版的猫都不存在了,因为模版只有一个,而不会是一群;虎豹中的“猫”,或猫中之黑猫、花猫的指称的差别也仅仅是一种比较的差别,而不是“模版”和“摹本”的本质上的差别。由此,柏拉图的理念、共相的“猫论”在语言学中得到了解决,但严格地说:既不是被驳倒,也不是被解答,而是被解决、被替代。

(9)、第一季节目数量为10期,现已更新完毕。谢谢关注!

(10)、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高尚、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11)、同洞穴故事一样,我们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解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理解为“人治”。哲学王同样是一个比喻,是城邦的理性的化身。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囚徒走出洞穴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具备理性的世界。要人人具备理性,需要哲学王(理性)的教化和引领,因为他能够带来真实的认知和自由。在那个时候,当人人站在太阳下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的时候,就是哲学王统治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哲学王的统治,就是理性的统治。

(12)、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在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他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据传记学家描述,柏拉图是在18岁或20岁那年“聆教”于苏格拉底的。在这一段时间里,柏拉图一度活跃于雅典的政治舞台上。

(13)、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14)、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 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15)、后,他的朋友试图提供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但是苏格拉底坚决不从。正如他拒绝在陪审团面前提及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打动他们一样。苏格拉底坚信逃跑就是违抗和损害雅典和雅典的法制,那将是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法律对他的审判和死刑并无责任;有责任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原告们,是阿尼图斯和美勒托,是他们犯了错误。因此,他服从法庭对他的判决,以此证明他对法制的尊重。

(16)、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必须有人要掌握柏拉图的理念,掌握了理念之后怎么办?就去做哲学王,又叫护民官/Guadian,去治理理想国。但是柏拉图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理念就够了。由此,掌握理念的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理念不是财富会自动升值,而要传播了才有价值。掌握理念的人,就象被绑囚徒中的“回眸一瞥”的先知先觉者,他必然要去唤醒其他迷恋于墙上幻影的人,这就不免把自己置于“成败王寇”的博命境地,虽然成也王、败寇也是英雄烈士,但是危险是很大的,比如,苏格拉底。由此,希腊的神话、埃斯库勒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巴门尼德的逻辑在理想国里会合,在哲学王身上一体化。罗素说,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各种思想及其学派作了一种伟大的综合/Synthesis,所以他也成了一个集大成者,但是罗素没有提及这“综合”中的悲剧因素。柏拉图的综合虽然伟大、悲壮,但是还是缺了重要的一个、即:哲学创始人泰勒斯的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派。所以理想国里或哲学王的身上,有几何、逻辑、悲剧,但没有科学。当然,理想国如果实现,并由神一样的哲学王来领导和治理,科学的确也是不需要;其实,哲学及其理念也是不需要的。由此,一切又回到起点,或归于虚无,等于不谈。所以思想是危险的,思想的要义不是全面、彻底,而是适可而止,一种字面上理解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的精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但如如此,便又是科学了。唉......

(17)、我该如何理解神的静默呢?我认为,我正在经历一件幸事。

(18)、我个人觉得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因为我们已经不能用哲学家、政治学家或自然科学家等头衔来涵盖他所取得的多学科的巨大成就。他的知识渊博无比,在很多领域都有丰富建树,令人叹服。

(19)、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20)、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4、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死亡

(1)、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真实的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途径。能怎么活,主要看你能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背水一战,涅槃也必须得在大火烧尽得那一刻。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3)、倘若你们想杜绝指责,的方式只有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好人。——这,是我对你们后的忠告。

(4)、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5)、在这个阶段,柏拉图写了一系列对话录。其中重要的主题之是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天,由501位普通公民组成的雅典法庭以“创立新神,不信旧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翌日,恰逢城邦举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暂缓处决死囚,于是,苏格拉底被投入监狱。

(6)、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7)、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8)、我时常得到神的警示,哪怕是微小的事情,但凡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神的预言都会出声反对。而现在,正如你们所见,一个似乎是极端的灾难正在我身上发生,但无论是我今晨离家的时候、在法庭就位的时候,或在我发表演说的任何时刻里,神的声音都没有反对我。

(9)、为了看懂这幅画,这里先提出两个疑问:为什么画中70多岁的苏格拉底强壮如青年?而20多岁的青年又画的垂垂老矣?画面中还藏着一个本不该出现的人,那个人是谁?

(10)、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11)、洞穴版哲学王的统治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王统治的实现需要理性的土壤。哲学王的统治不是“管理”现实世界,而是带领成员们走出洞穴,超越现实, 去“观看”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只有那时,人们才会相信哲学家,服从他的带引。

(12)、老师死后,悲伤的柏拉图游历了环地中海半岛,后他选择继承老师的信念。穿过磨难穿过命运的暴风雨,他写下了《理想国》,并且和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雅典学院。

(13)、第一层看这个画看到的是力量与抗争。这副收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超级名画,画的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第一先哲苏格拉底临死时的场景。苏格拉底拷问雅典人的灵魂,后遭到审判这一众所周知的史实。本来可以苟且偷生,他却选择饮鸩而亡。作品本身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画于1787年。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在古代的叙事雕塑中获得灵感,他用舞台剧的方式重现了这一现场。

(14)、“我们将努力地按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们该怎样掩埋你呢?”克利托问。

(15)、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16)、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17)、 这幅画中70多岁的苏格拉底强壮如青年,而身边20多岁的青年却垂垂老矣,甚至画面中还有一个本不该出现的人。画中充满着对生命复杂的思辨:勇于承担还是逃避现实;坚持信念还是随波逐流。

(18)、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19)、对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罪民众,可以进行一下更深的解析,当然这是施特劳斯的观点。苏格拉底所惯用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剖析事物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哲学或者是第一提出哲学性问题的人,在苏格拉底前,希腊已经有很多哲学家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对世界本原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苏格拉底不想沿着以前的哲学的路线走。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实际上为西方哲学的未来与发展暗暗规定了一条路线。认识你自己,它不只引发了哲思方向的转变,更引起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前者表现为苏格拉底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把人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考察转变为对人的心灵与与伦理的考察,后者则表现为试图从各种词汇中规定出一个普遍性与确定性的概念,既把理性精神。然而,想要在民众的这些词汇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定义,必然会瓦解这些词汇在每个人脑中原来的定义,当然在苏格拉底质疑的全部词汇中,有一些无关紧要,而有一些词汇则不可质疑的,苏格拉底正是命葬于后一些词汇手里。这后一些词汇是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这些词汇维系着城邦的稳定,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谈话或者是理性把这些词汇统统解构了,顺理成章,他本人自然成了可能威胁雅典人民与城邦稳定的危险人物。要知道,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慢慢约定而成的,它无法被理性重构和把握,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建制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哲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与形式是他们的使命与天性,作为缺乏理性根据的习俗与法律便不可能逃脱他们的质疑。

(20)、  文章会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幅画,诠释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心灵的震撼。

5、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在哪

(1)、如果是前者,那死亡无疑是一场无梦的酣眠,是一种绝妙的受益。倘若一个人被命令在一生中,去找出那些比无梦的酣眠更加快乐、更加美好的日夜,他的答案一定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如果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酣眠,那死亡,一定是一种绝妙的受益。

(2)、有人说,晚年的柏拉图因为叙拉古的政治失败,放弃了理想国、哲学王的构想,开始认识到法律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将哲学王的统治现实化为法律的统治,从“人治”发展为“法治”。然而,通过我们对苏格拉底之死和柏拉图正义学说的解读,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柏拉图学说的一致性,也看到了《理想国》中西方法治的萌芽。它不是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一致的那些规范和原则,而是构成西方法治传统——相信存在高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只有通过理性能够看见,它能够帮助人识别现实世界;强调人和国家的正义内在于主体自身,而不是关系之中;人对正义之事的执着,表现为那种从世俗桎梏中解放,进入理念中的世界,陷入的“巴库斯的沉醉”而忘我,是自我从旧秩序中走出,通过理念建立新秩序的“自我的革命”。

(3)、 世界上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4)、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反映了他迫于当时的政治现实,试图拯救每况愈下的希腊民主制的美好愿望。透过他的著作,柏拉图对哲人与城邦关系的反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重视精英教育,道德教育。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道德领域却出现了缺失,人们以不择手段追求功利为目标。面对生存的困惑,人们呼唤道德的重建。可见,我们在强调法治重要性时,不应该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永远保持一种“正义”的信念,以批判为其社会功能定位的,而这也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本来使命。

(5)、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6)、重点看柏拉图。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只有29岁,他并不在场。画家却把他置身于这个画面中,并且以一个老者的形象出现。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门洞,对应着画面中一个有纵深感的时空。这里代表着时间。这个舞台剧般的场景是在他的脑后迸发出来的映射。如果从左往右看,可以理解为:在那很长很长的时间以后,柏拉图都在还原和勾勒这个他错过的场景。这是他这辈子逃过的重要的一课。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世界是由向外张望的,缺乏信念扭曲的人们和向内审视充满了勇气抗争的老师苏格拉底这两种人构成的。

(7)、柏拉图的生卒年是从公元前429年到公元前347年,在这期间:

(8)、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9)、 第二层看的是画中的人物关系。这是一幅能够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看的画,方向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根据《斐多篇》的描述,从右往左看分别是:前来探望的悲痛惶恐的亲友;中间泰然自若的苏格拉底;后是舞台纵深后远远逃离的人群。他们三个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间的苏格拉底如此淡定,因为他无所畏惧的坚定来自他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临死一刻还在和大家探讨死亡。他说:“倘若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你们又何必悲伤。看淡那些污蔑你、诋毁你终又终将成为你的人。”

(10)、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11)、柏拉图的哲学论述都是以对话/dialogue的形式进行的。这里,对话是在真正的平等的关系上展开的,主持人,苏格拉底、柏拉图或其他的人,虽然有确定话题的优势,但后必须归到以理服人的结果,而非的判定,至少在形式上如此。所以柏拉图的对话,与《论语》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在后者,所谓的对话,只是孔子在单方面发表观点,并且或因而、也是不得质疑和没有讨论余地的。所以一方面,《论语》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老师之的宣讲,也只有在伦理的话题方面有效,而不太可能产生自然、逻辑等方面的议题,因为这需要一种反驳和说服的过程,无论是理/逻辑的说服,还是事实的说服。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本来就没有逻辑,也不关心或轻视自然,所以只能谈论伦理问题。由此,就文本来说,在《论语》这种形式的对话上,修辞十分发达,甚至一枝独秀,而语义的诘辩、限定和精确-语法/逻辑的纠正、规定、精密都退居其次,甚至阙如。这样的文本,文采飞扬、气贯长虹,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没有道理,也经不起质疑和诘辩/verification。可能仍有文献经典,但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也诞生不了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和古今皆通的观点和语句——概念。不仅中国是这样,希伯来、巴比伦、埃及文化都这样,只有希腊不是这样,严格地说,这始于柏拉图。

(12)、所以70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

(13)、                          画中的柏拉图

(14)、  画者和苏格拉底的精神融为一体,坚硬平坦的石墙前面接过毒酒的一刹那定格为画面的中心,预示着人生不是一场悠长的漫步,而是战斗。是无处不在的挑战和抗争,是生与死、坚强与软弱、卑微与伟大的斗争。这种迎接挑战的暗示和后来尼采的悲剧酒神精神(人生是幕悲剧,大的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如出一辙。

(15)、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16)、公元前399年春天,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复辟民主政府中的政治家安匿托士控诉苏格拉底慢神和蛊惑青年。苏格拉底辩护自己没有,但陪审团仍以280票对220票,宣告年已70岁的苏格拉底有罪。审判官采用原告提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7)、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18)、所以柏拉图的对话,与《论语》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在后者,所谓的对话,只是孔子在单方面发表观点,并且或因而、也是不得质疑和讨论的。

(19)、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几年后亚里土多德回到马其顿,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为期三年。这位王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登上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他仿效老师柏拉图,在学园中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研究工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反马其顿的运动兴起,亚里士多德因与亚历山大关系密切而受雅典人的排挤,被迫逃离雅典,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

(20)、我很清楚,我的时间已到,与其继续留在世上,不如从纷扰中解脱出来、安然地死去。这就是为什么神的声音没有警示我回头的原因。

(1)、当他们在非法逮捕并处决一个公民而且打算没收其财产时,他对政治感到失望。当他们甚至蓄意把当时优秀的人物、他“年长的朋友苏格拉底”当成同谋犯时,他对政治感到厌恶。后,当他们竟然以荒谬可笑的渎神罪将苏格拉底处以极刑时,柏拉图彻底远离了政治,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2)、他们的死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使世界和人类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世界和人类。

(3)、本节目背景音乐: “Thewholetruth”,byCarlosCipa

(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画中充满了对生命复杂性的思辨:勇于承担还是逃避现实?坚持信念还是随波逐流?一个人如何才能变得温柔而有力呢?其实这些全靠内心中抽象信念的坚持。

(6)、后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不离开雅典,因为雅典曾明确表示过,如果他们的处理与判决不能使苏格拉底感到满意,他完全离开雅典,避免死刑,而如果他不选择离开,就必须接受雅典法庭的判决。

(7)、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评述是,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宣传某种道德。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他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的《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这些作品一致地表达了勇敢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达维德本身也是革命派,他是国民议会的成员,并且在拿破仑执政后,成功地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8)、柏拉图在讲述那个重回洞穴、失败了、被杀掉的哲学家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死去的老师苏格拉底。摆脱桎梏的哲学家本不必重回洞穴,他重回洞穴是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伴。不是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愿意承担这种的责任:“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后怀着良善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大部分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王的哲学家,需要某种为了整体而自我牺牲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精辟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