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原图精辟78条

苏格拉底之死在线阅读

1、苏格拉底之死 高清

(1)、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裹挟全球,把整个世界纳入全球化体系之后,我们才看到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以城市来说,一个是雅典一个是耶路撒冷,或者说,有两个人处在开端,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耶稣。

(2)、因此,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宗教和政治两方面敌意的强大结合。控告者算计着能从一些被伤过自尊心的人那里获得支持;也希望苏格拉底那种不愿妥协的态度会触怒陪审团。

(3)、分析为什么这两天会涨文章太多,为什么涨已经不重要,各位亲是想知道会涨到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是吧?目前从技术面看,已经不顾及人民币贬值和其他不利的外部条件,直奔3300,意图释放套牢盘的目的是很明显的。所以,现在突然出现暴跌很难,除非真是人民币汇率暴跌到

(4)、在《经济观察报》、《新京报》、《中国经营报》、《国家人文历史》等多家报刊杂志开专栏,发表历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

(5)、苏格拉底入狱后,柏拉图就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

(6)、其中包含几种关系,一个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也就是大众和精英的关系,还有就是少数之间的关系,少数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行动的精英”和“思想的精英”,前者主要是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后者可能就是哲学家和艺术家。

(7)、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

(8)、苏格拉底,一位誓死捍卫真理的希腊先哲。因为主张无神论,被推上了人民的审判台。五百名普通公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以请求宽恕,这无疑是让苏格拉底否认自己的思想。

(9)、指控者提出了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是苏格拉底却坚称自己无罪并且应当得到嘉奖,要以后在市政厅享用一日三餐。这从今天的法律角度来讲,涉嫌藐视法庭。

(10)、声母b、l、t,韵母o、a、u,声调二声、一声、二声。

(11)、我希望你们能意识到我的控告者有两类:那些近控告我的人;还有那些老早就传播谣言的人。我想我必须首先回应后者来为自己辩护,因为你们首先听到的就是他们的控告,何况这些控告更加凶狠。

(12)、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念的死亡意识活跃地在生活中起作用。而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都是在向死而生,不仅个体如此,群体亦然。动物虽然也是向死而生,但它没有这个意识,正像帕斯卡尔所说的,人高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有一死。

(13)、而苏格拉底比别人又尤其简单,以至于一个智者派的哲学家安提封说,一个奴隶要是像他那样生活也会受不了,甚至会逃跑的。他这样是为了自己的独立,他把自己磨练得十分清心寡欲,使他贫乏的财力就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14)、TheDeathofSocrates Jacques-LouisDavid

(15)、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个雅典人在监狱里面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会被处死,他有没有可能不死?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从他的死去透视生命。

(16)、你们显然认为我缺乏无罪论证、所以应该被判处死刑,不过这不是真的。我之所以被你们判处死刑,是由于我的无礼和不配合,因为我拒绝用如同其他受审之人的、取悦你们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即便我将因此迎来死亡,也丝毫不后悔。

(17)、但他后来对民主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而衰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公元前5世纪的末叶,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他并不是对民主知道的太少而是太多。

(18)、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19)、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20)、然而,恰恰就在这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之间发生了冲突,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种冲突的象征。

2、苏格拉底之死原图

(1)、柏拉图在《苏格拉底之死》中回忆了老师人生后的话语。在法庭上、在监狱里,苏格拉底曾有多次避免死亡的机会,但他仍然选择饮毒而死,他说“逃避死亡并不难,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逃避罪恶。”他用死亡捍卫了法律的,他用死亡震撼了人类的心灵。除了耶稣之死,苏格拉底的死亡是西方文明史上伟大的死亡。无论是对言论自由的执着,还是对服从法律的坚信,苏格拉底是人类“不自由,毋宁死”的伟大实践者。

(2)、在此,我还是想通过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谈这个问题,因为这比较直接明显——苏格拉底是个哲学家,但在政治上却被判处死刑。

(3)、从当时的希腊社会来讲,这是一场公开公正的审判,有着由公民选出的500位审判员,其他的公民也被允许坐在场外聆听案件审理过程。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无论如何罪不致死的人,却被依法判处死刑。雅典陪审团制度的初衷是民主公正,我们常常认为人越多就越民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4)、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5)、他也极少睡眠,在《会饮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喝了一夜酒,当别人都睡得东倒西歪的时候,他起身去河里洗了个澡就又去找人聊天了。也就是说,他有一种独特而简单的生活方式。

(6)、苏格拉底当时被指控犯有亵渎神灵、败坏青年两大罪行而为雅典的陪审法庭判处死刑的。亵渎神灵的指控,是说苏格拉底不相信神或只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当陪审法庭以微弱的多数判决苏格拉底的死刑之后,苏格拉底却坦然接受,并且对克里托这些学生所安排的越狱计划断然加以拒绝。

(7)、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8)、国家队解套一定会换手,但换手并不代表会终结慢牛。

(9)、他确实还是有可能不死的。从苏格拉底这方面来说,第他可以放弃哲学家的生活方式,或者至少可以思考但不要与人交谈了,这样他就不会死,甚至不会被起诉。

(10)、他瞧不起财富、权力,他一生都在讥嘲世界。他的学问是很谦卑的,可内心却是骄傲的。另外他为了验证那条神喻不断找人谈话,其间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主要是那些当时公认的有权力有智慧的人。

(11)、但是他的生活节制。当时希腊盛行“男风”,像亚西比德就俊美,人们经常开玩笑说他就是苏格拉底的爱人,而亚西比德自己也动了心,有一天晚上就故意和苏格拉底待在一间屋子里,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就像父子一样。

(12)、但是当领袖变得很糟糕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煽动家、蛊惑家的舞台,而民众则像羊群一样随之而去。尤其让苏格拉底耿耿于怀的是,民主的统治并不是一个完全智慧的统治,而是多数的统治,但多数并不真正拥有智慧,而只是拥有意见,苏格拉底对流行的意见往往是看不起的,而他的很多谈话正是要对此作出反省和质疑,所以他从“知识即德性”的命题出发,希望在重要的公共事务上,即政治事务上实行一种知识的统治和智慧的统治。

(13)、原本以为,老师也害怕死亡。其实,在那些“智者”向法庭控诉老师的时候,这个案子跟死亡还是不沾边的。

(14)、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15)、雅各-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1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6)、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识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

(17)、廿台北新开往北投超速公路,履险如夷,自圆环至北投十八分钟可以到达。不亦快哉!

(18)、苏格拉底是一位值得回忆的人。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人类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一生艰苦,穿着朴素,常不穿鞋,不讲究吃喝。他自学成才,以传授知识为生,喜欢在市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种人,谈论各种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与雅典的公民一起探求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19)、这就是柏拉图说的苏格拉底之死。人总有一死,还能死得比这更好吗?

(20)、据说他的妻子脾气不好,经常辱骂他,有一次用一盆脏水把他淋得透湿,结果他说:“这很正常啊,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有时候,一些辩论不过他的人会气急败坏地打他一耳光,而他会充满同情的说:“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还有人会踢他一脚,别人让他去报复,可他却说:“如果驴子踢了你一脚,你会去报复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幽默大度的人,这些德性本来可以使他不得罪人的,而后他却被处死,这说明他还有些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什么呢?

3、苏格拉底之死 小说

(1)、可老师在法庭上的表现,明显就是一种求死的态度。他不仅不为自己遭受的诬蔑而辩解,反而在极力证明,检控他的罪名是对的。

(2)、神说,苏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证词是,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神说的确实是对的,因为除苏格拉底之外,没有人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他以错误的形式提供了正确的答案,结果,他被人认为答案是错的,且是不敬神的。

(3)、我想,伊文努斯真是一个幸福的人,如果他真的掌握了这种技艺,教导别人时还只收取这么少的费用。如果我也有这种知识,我会感到很自豪、很满意,可惜我并没有,先生们。你们中可能有人要打断我说:“苏格拉底,你的才能是什么呢?不正是因为这些才能你才会被诽谤吗?如果你不使自己忙碌得与众不同,所有这些谣言和议论都不会产生,除非你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这样我们会更谨慎地对待这个案件。”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我会告诉你们到底什么东西导致了我的这个名声和对我的诽谤。

(4)、举个例子,1914年在芝加哥,一个种亚麻的农民LeRoy将Milwaukee&St.Paul铁路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LeRoy控告铁路公司因为操作不当将他堆放在铁轨附近的亚麻堆点燃,造成他的财产损失。从前的火车是烧煤的,烧煤就会喷出火星,农民将亚麻堆在自己的土地上,但是经过的火车将他的700吨亚麻点着。这个案子,如果你是法官,你要怎么判?

(5)、苏格拉底当着他朋友的面说:“逃脱监狱并不能拯救生命,只是这一刻能拯救我,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所以他朋友的帮助直接当场就被他拒绝了。

(6)、苏格拉底死了,而雅典人还活着,时光又过去了两千多年,一代代人死去了,现在我们还活着,那么苏格拉底之死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想就是:通过死能够传递许多生的讯息,死亡使我们知道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人的幸福、德性是要盖棺方能论定的,甚至盖棺还不能论定;第苏格拉底之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人生的道路、职业的生涯,如果你决心成为一个政治家,你要知道政治的限制,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说爱智者,就要对贫困、冷清甚至是迫害有所准备。

(7)、更荒唐的是,我连这些控告者的名字都说不出来,除了一位喜剧作家。这些人恶意地用谣言说服你们,而被说服的人又去说服别人相信那些谣言,所有这些人都是难对付的。这些人,都无法将其中一位带到法庭上来让我跟他对质,因而我不得不像是在跟影子做斗争、做辩护,不会得到回应。

(8)、老师问游叙弗伦,他状告父亲,是遵循那尊神的旨意?

(9)、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10)、尤其像斯通所说的,雅典发生过三次政治上的“地震”——公元前411年,400人委员会统治了4个月;前403年,30僭主统治了8个月;前401年,30僭主的余部进行了反抗。在这三次“地震”中,死伤无数,让雅典人心有余悸。

(11)、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

(12)、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可能是人类好的创造,而这种“好的创造”却可能成为“好的创造”——政治的创造的敌人。再好的社会,再好的政治比起个人来可能还是不够好,达不到极其优秀的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如我们说一支舰队的速度就是慢的那只舰船的速度。

(13)、廿家中闲时不能不看电视,看电视,不得不听广告,倘能看电视而不听广告。不亦快哉!

(14)、刚才我说到的两个奇迹,两个迄今没有逾越的奇迹,即民主的奇迹和哲学的奇迹,这可能是雅典提供给人类好的东西,但恰恰是在这两个好的东西之间发生了冲突,而苏格拉底就死于这场冲突,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褒贬问题,而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在高的层次上发生的悲剧,并帮助我们认识两者的性质。

(15)、听着,也许你们中有人认为我在开玩笑,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所说的那是真的。什么导致了我的名声,无非是一种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应该是人类的智慧。也许我真的拥有这种智慧,而我刚才提到的那些人的智慧则是超人类的。我无法解释那种智慧,因为我不曾拥有它们。那些说我拥有的人是在说谎,是在诽谤我。

(16)、但我想更直接、更明确的是通过我以前所说的两种人类迄今尚未逾越的奇迹来解释——一个是民主的直接性和彻底性的奇迹,另一个就是哲学,从阿那克萨哥拉把哲学带入雅典到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这一百多年间,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师和诸多的哲学流派,这样一种短时间里出现的哲学的奇迹到现在也没被有逾越。

(17)、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18)、他的处死——从诉讼、审判到执行——这一切都符合法律的程序。而且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学过逻辑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段论:

(19)、他也不怎么喝酒,但如果让他喝,怎么也不会醉。至于住,也是很简陋的,亚西比德是个富裕的美少年,有一次,他想送给苏格拉底一大块地来盖房子,但苏格拉底不肯接受,他说,假如我需要一双鞋子,你却提供给我一张兽皮,这不是很可笑吗?

(20)、另外我们说他不逃离可以说是一种抗议,但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激,因为这毕竟是政治领域中好的制度,虽然它有着很严重的缺陷,这毕竟是他母邦的制度,它在那里生活了70年,所以他不能不一方面在法律上服从,一方面在精神上反抗。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是一致的,即必须通过在法律上忠诚才能进行精神上的反抗——他必须对法律说“是”,才能对政治说“不”。

4、苏格拉底之死电子书

(1)、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不亦快哉!

(2)、中国人为世界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

(3)、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4)、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他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以至被处死,也就是说,他究竟死于什么?是民主,还是法制,抑或是他自己?这里面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5)、看电视儿童合唱。见一小孩特别起劲,张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遥自在。不亦快哉!

(6)、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7)、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8)、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哲学和政治的冲突,比如列奥•斯特劳斯就持这种观点:苏格拉底用死来为哲学辩护,他做了高尚的选择。还有人认为这是个人与城邦的冲突,是一种正在苏醒的个人意志和个人信念与小范围的城邦的直接民主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这是从主体上来说的。

(9)、他又说:“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

(10)、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死就是他的著作,让后人研读不尽。

(11)、陪审团裁决了,280比2法庭宣判苏格拉底有罪,这个结果是大大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老师后来说,假如再有30人支持他的观点,他就彻底地赢了。

(12)、这条违反神谕的辩白,让老师被动。可更让老师被动的是,老师卷入了“游叙弗伦问题”。

(13)、著有:《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回到古典世界》、《中国近代的财与兵》、《莫奈的诗囊》等。

(14)、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15)、第三个问题就是苏格拉底有没有可能不死?确切的说,他有没有可能不通过那样的方式为法律处死?换句话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哲学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能否得到化解,至少是缓解,还是说二者总是会保持某种紧张状态?哲学家的合适地位是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理想国》所设想的那样为王,要么沦为阶下囚?

(16)、我们假设,争夺资源的双方是同一个人,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铁路公司和亚麻同属一人,他就会用便宜的方法来避免意外。也即:谁避免意外的成本低,谁的责任就越大。通过这样的责任分摊方式,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降到低,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出于对整个社会效益的考量,法官与陪审团才做出了这样的审判。

(17)、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

(18)、陪审团的先生们,请你们必须充满信心地往前看,并且把你们的心灵坚定地灌注在这个确定的信念上,那就是:无论生前或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的命运,于神而言,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之死原图精辟78条